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3-07期 第2版:热评/辉煌60年 巨变看茂名

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绿城正展现眼前

  朱宴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茂名的发展变化。
  本报记者丘立贺摄

  讲述人 朱宴修
  忆当年
话发展
  前言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茂名人,他对茂名这片热土充满感情,工作时为茂名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退休后仍然不停走走看看关心家乡发展,为家乡每一个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茂名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宴修深情讲述茂名不断发展的60年,奋勇崛起的60年。追忆历史,“三万七”、“六百户”、百货大楼、河西文化公园等一个个老地名让他倍感亲切,畅谈明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坚定他对茂名发展的信心,谈到昔日开采留下的矿坑,华丽转身成为一道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景点,他感慨地说,绿色发展让市民感受到切切实实的生态红利。
  最近,当我来到露天矿生态公园时,看到昔日矿山开采时留下的旧矿坑,通过改造,变废为宝,使这个10.7平方公里的旧矿坑,变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大湖,被命名为“好心湖”,正是对冼夫人恩泽的感念与精神的传承,意义重大。湖水青蓝相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有南方“九寨沟”之美。环湖边新种植的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林木,宽广的道路,优雅的亭台,各色的花草,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道美丽自然的生态景观,成了市民又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是我市一张绿色生态新名片,标志性的旅游新景点。目睹此情此景,令我浮想联翩,昔日矿山的依稀模样,建市初期的一些情景,不时浮现在眼前。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茂名市郊区人。从出生、读书、工作到退休,几乎都是在茂名,建市初期给我留下了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听说茂南公馆油甘窝一带,有人在山坡上烧蕃莳窑时,竟把“石头”烧着了,觉得很奇怪,称之为“火水石”。后来才知道这是含原油的“油页岩”。1954年,国家派出勘探队伍前来勘探,证实茂名油页岩储量为51亿吨。195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茂名油页岩厂筹建处”。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现在我们在广东的茂名(那地方有油页岩)搞人造石油,那也是重工业”。1957年,茂名页岩干馏试验炉在新坡大塘试验成功。1958年8月,露天矿正式破土动工,全国各地数万名建设大军从东北、西北、华东等地云集茂名,包括我们家乡农村不少青年男女都加入了茂名和露天矿建设队伍,从此拉开了茂名建市的序幕。195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茂名工矿区市”,即茂名市的前身。因此,没有露天矿,就没有今天的茂名市,露天矿是茂名市的根,是茂名的起源地。
  1962年我读小学时,学校组织我们来茂名市参观。我们第一个参观点就是露天矿的油页岩开采,那时我们称电铲为“大怪物”,只见它轻轻地铲下去,多厚的岩层都会立即断裂开来,被它装进铲内,三几铲就把一节火车卡装满,令我们看得入迷。我们还参观了开采油页岩时发现的乌龟化石,十分形象逼真。后来听老师说,早在远古时期(距今1.9亿年前),茂名这地方原是海洋滩涂,后来地壳变迁,变成了丘陵地带,乌龟化石就是地壳变迁的见证。
  记得那时的茂名市区规模很小,办公、商业、住宅、学校、娱乐都集中在河西。“三万七”、“六百户”就是当时建市的第一批生活住宅区。特别是“六百户”窑洞式的“西北风情”平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的“三万七”,是茂名市建市初期的中心,这里有市区第一个农贸市场,第一间饭店群众饭店,第一间照相馆,第一间邮电所,第一个百货商店。那时人们说来茂名市游玩,就是到“三万七”玩。当年这些场馆都是平房建筑,后来才逐渐有了楼房,但都是三、四层的。好长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至改革开放前,茂名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河西百货大楼和邮电大楼、银行大楼等几栋四层高的建筑。当年市委市政府的办公楼五层楼是最高的建筑,那是中国第四建筑工程局当年撤离茂名时留下的办公楼。从文化公园到市少年宫的一公里左右的红旗大街,是当年市区最繁华的街道,百货大楼、邮电大楼、银行大楼、茂名饭店、红旗电影院等都集中在这里。百货大楼门前是市区第一个十字路口,没有交通信号灯,只有一个交通警察在指挥。有人编了句顺口溜:“一个公园两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说的就是当年茂名城市的情景。那时城区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万,也只有露天矿到公馆火车站的一路公共汽车。好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说没到百货大楼等于未到过茂名市,可见当年百货大楼在人们的心中有多么的重要位置啊!
  1964年我在茂名一中读书时,学校组织我们到油公司炼油厂参观,那是苏联专家设计的方形干馏炉,浓烟滚滚,味道难闻,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油页岩从矿山开采、运输、破碎、到提炼成石油的全过程,知道了每百公斤油页岩的含油率只是百分之五左右,比例很低。茂名油公司累计提炼页岩油292万吨,为我国当年摘掉“贫油帽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当茂名建设在起步阶段时,我国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加上苏联又撕毁援建茂名合同,撤走专家,国家也压缩茂名建设投资,茂名石油公司从原来的40000多职工压缩为4000多人,给我市的建设带来不少困难。好在那时的茂名人特别是茂油人顶住压力,艰苦奋斗,创造条件,使茂名的炼油工业得以延续和发展,城市建设也不断做大做强。
  我还清楚记得,1964和1965年间的茂名,群众的文体生活虽然较为单调,但也颇有特色。河西文化公园的周末活动也丰富多彩,有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还有说书表演,电影院放映电影等。市一中紧靠文化公园,我们到公园参加活动非常方便。我的班主任、数学老师梁冠机,是象棋高手,曾获全市职工象棋比赛亚军,因而更吸引着我们前去看棋。棋坛现场挂个大棋盘,参赛者每走一步,旁边的裁判便读出他走了什么棋,如“车一平一、马二进三”等,就有人把棋子挂到相对的位置上,让大家都能看到。如对方还未走出下一步,观棋者便可顺着思路,看他下一步是不是这样走,或有更高明的走法。所以那时看棋,既能观赏别人的棋艺,也能提高自己的象棋水平,挺有意思的。说书又叫“讲古”,文化公园几乎每个周末都有说书活动,我也很喜欢去听说书。记得当年市五中的曹德星老师讲的《孤坟鬼影》,说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武夷山地区惊险的反特小说,他把夜里藏身于坟地上的特务刻画得神出鬼没,活像“鬼影”,我们听了毛骨悚然,有些人听后很久都睡不着呢,但还是喜欢追着听。那时的少年宫,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大型圆厅式的建筑,据说是当年苏联专家设计的,那里有书法、绘画、舞蹈培训班,有乒乓球训练室等,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学生,没有什么特长,只能当看客。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有中小学生作文展贴,学习氛围浓厚。后来有一次,语文老师也把我和两个同学的作文送到少年宫展贴,这给我很大的鼓舞,从此让我喜欢上作文。现回想起来,我真很感谢少年宫,感谢教我语文的黄德仪老师,使我没有气馁,增强了学习信心。
  那时,市里只有一个很小的游泳场,而且在离市区很远的文冲口那里,我们只有上体育游泳课时才有机会去游泳场,要步行半个钟头左右,很不方便。而市一中紧靠小东江,河沙洁白,河水清澈,而且江水也不深,是一个很好的天然游泳场,江边的木麻王林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夏天,我们常常在课余时间成群结队到小东江游泳,在水中追逐、玩耍,玩得特别开心。那时河面还很宽阔,足足有六七十米宽,我们还经常比赛,看谁最先游到对岸。星期六日我们还在河中捉鱼摸虾,收获不少。老实说,我现在的那点游泳水平,就是当年在小东江上学到的,十分怀念那段难以忘怀的日子。
  现在,茂名即将迎来建市60周年,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4层楼,到现在20、30多层的高楼难以胜数,40多层的高楼也正规划和建设中。每隔一段时间,市里就会冒出一个个新开发的小区,宛如一座座新的小城,一个比一个气派,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新建设的街道、新开业的商场也更加宽敞和豪华,可见今天的茂名和过去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此刻,我作为一个老茂名人,回首往事,展望未来,心情十分激动,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一个平安和谐、充满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的滨海绿城、粤西综合性枢纽城市正展现在我们眼前。茂名明天定会更加美好,前程更加灿烂辉煌!
  (本报记者董玉奎陈丹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