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2-14期 第A5版:“筑梦家园·迎接茂名建市60周年”征文选登

苦到尽头便是糖

  陆进强
  知道尽尾塘,是因为那是一位堂嫂的“外家”。
  小时候,印象中,堂嫂很少回娘家,也甚少看到她娘家人过来走动。只是每年春夏到了耕种时节,堂兄总会半夜出发,到“外家”赶回一头大水牛。据说,在尽尾塘,牛是不用专人看管的,平时都是散养在山林中,农忙时再寻回即可。我就想:尽尾塘一定是一个十分遥远且偏僻的地方吧!
  懂事后,听堂嫂说,尽尾塘其实并不远,它属于信宜市池洞镇,离东镇也不过十几公里,只不过,那时,池洞到尽尾塘只有一条狭窄崎岖的山路,不说汽车、摩托车,就算是自行车,也是一半路人骑车,一半路车骑人。山里人一般不会随便外出,外面的人自然不会轻易进去,尽尾塘便被称为池洞的“西伯利亚”。由于山多田少、土贫地瘠,人们生活得十分艰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女孩拼命往外嫁,男孩却娶不进几个媳妇,尽尾塘也成为有名的“光棍村”。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村中5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或做生意,积攒到一定资金后,纷纷在外置地建房,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全村几乎搬空,只剩下几位舍不得故土的老人家。山密了,地荒了,尽尾塘变成了一个被人遗弃的旧村落。
  进入本世纪,我曾经到过两次尽尾塘。
  第一次是在十年前,听堂嫂说,尽尾塘的风景好漂亮。于是,呼来三五知己,驾车到池洞乐园路口,再徒步出发,一为尽情欣赏路上的风光,二是有点担心路不好不好开车。踏上蜿蜒的山路,竟有不小的惊喜,路虽然不大,但已全部硬底化,走起来倒也轻松,只是如果有两台小车相对而行,就难以闪避了。最妙的是路两侧两三米高的芒草开满了洁白的芒花,轻轻摇一摇或微风吹过,便纷纷扬扬,仿佛下起白的雪。穿行其中,既温馨浪漫又带几分英雄豪气。
  大概走了一个半小时,小路戛然而止,眼前豁然开朗,一口长约五百米宽约两百来米的大塘平铺在群山中,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这就是尽尾塘了!只见水面上,白的鹅,黑的鸭,三五成群,捕食嬉戏,时不时曲项引颈,水珠四溅,仿如抖落一池的珍珠;塘边的滩涂青草如茵,三四头大水牛正在呼哧呼哧地啃着鲜美的水草,不知是不是察觉到我们几个不速之客,忽然抬起头,盯着我们看了好一会;水塘的正面、侧面的山坡上,一块块田地,或延绵成梯带,或错落镶嵌成大盘小盘,田坎多用石头垒成,有些高过一米,可见当年村民耕种的艰辛;十几座泥砖瓦房散落在山坡田间,没有炊烟袅袅,只有门前爬满薜荔的石墙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静好。
  叮当叮当,几头小黄牛沿着塘坎款款而来,红日、倒影,还有赶牛的老人,好一幅夕阳醉了的美图!
  最近,我再次走进尽尾塘,青山不改,风景依旧,不同的是:昔日寂静的小村变得热闹起来,鱼儿跃得更高,鹅鸭游得更欢,牛儿啃得更起劲,……破旧的老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几栋新建的小洋楼。十几个工人正在赶建一座新房,谈笑声、搅拌声、敲击声飘荡在水塘的上空,树上小鸟的鸣叫声也更加悦耳响亮……跟放牛的老爷爷攀谈,老人家神采飞扬,掩饰不住的喜悦,近几年,已经有七八户搬出去的人家又搬了回来,尽尾塘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苦到尽头便是糖,回来的路上,看到拓宽了一倍多的进村道路,看到村边停放的几台小汽车,我脑里忽然冒出这句话。尽尾塘,曾经让人苦不堪言,新形势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尽尾塘已列入信宜市森林公园的建设范围,着力打造生态旅游、生态发展,天生丽质的她一定可以让她的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日子越来越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