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9-01-01期 第B4版:守正创新 担当有为 茂名日报创刊35周年

成长的力量

  编外记者 一路同行 
  ■邹玉芳
  《茂名日报》创刊35周年了,屈指算来,我成为茂名日报社通讯员也有14年了。
  我是2005年夏天开始给《茂名晚报》投稿,2006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获得三等奖,这给了我信心。于是便鼓起勇气尝试向《茂名日报》投稿,刚开始,我投了几篇都没有采用。朋友便笑:日报是党委机关报,哪是普通作者能上的呢?我不气馁,稿子不被采用,不是编辑的问题,而是我写作水平不高的缘故。于是我加强学习,再写稿子时,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才投出去。稿子投出,我也不敢抱太大希望。有一天,办公室主任打电话问我:你往《茂名日报》投稿了吧?我有点忐忑,迟疑着不敢承认。主任便告诉我,报上有我署名的文章,如果是你写的,你来拿这份报纸回去。
  放下电话,我快步到主任室,拿起报纸一看,哈,果真是我写的文章。主任很真诚地给我道贺,让我继续努力。我拿了报纸回到自己办公室,这才敢笑出声来。那是我第一次在《茂名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是2007年10月《现代家庭》栏目的《对孩子要言出必践》。此后陆续有文章在副刊发表,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以前我看《茂名日报》,只看副刊,至于新闻,只是粗粗浏览一下标题,感兴趣的作进一步阅读,不感兴趣的一瞥而过。2012年4月,《茂名日报》开辟了“热评”栏目,当时的征稿信息是发在茂名网论坛上,我看到征稿信息没细看用稿细则就投了一稿过去。由于我评论的是外地新闻,热评的编辑回复我:“热评”版的一个用稿原则是:茂名人说茂名事,欢迎就本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热点发表评论。知道用稿要求后,我一改过去不喜欢看新闻的习惯,每天报纸送来就抢先看“热评”的文章,看看其他作者如何写,然后再看要闻、社会新闻和副刊。有时候报纸来晚了,就通过网络阅读,以便从中搜集有价值的新闻,寻找写作由头,思考如何写稿子。
  初时,我不太会写评论稿,热评的编辑就像诲人不倦的老师,耐心审改稿件不足之处,使之重心突出,观点更加鲜明。有的稿件未被采用或写得不到位,编辑也会邮件回复,说明不被采用的原因或提出修改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提高作者写作水平,编辑会不定期组织作者采风,进行创作交流;在编辑的帮助下,我在“热评”栏目的上稿率渐渐提高。
  《茂名日报》是党报,“热评”版在封二版,栏目的分量相当重,加上周一至周五出版,用稿机会要比其他栏目多,但给这个栏目投稿的作者很多,其中不乏高校教授、中学教师,以及中文系毕业专门从事材料写作的人,他们经历丰富,写起来游刃有余。我文化不高,混在这支写稿队伍里,常常惶恐不已。但想到没什么人认识我,便又无所畏惧。每每看到自己与知名教授、本地知名作家一起同在一个版面上,那份开心堪比中了彩票头奖,心里更加感激《茂名日报》给我这个机会。
  《茂名日报》在把握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等方面做得很好,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2017年魅力中国城竞演及深茂铁路江茂段动车开通等都开设了专版,让市民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市民提升理性素养。每次专题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其中,哪怕我的稿件没采用,我也从中汲取到新知识。
  我的稿件,大多以自己工作过的基层和参与过的活动来展开。写稿14年,我连年被茂名日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2012年和2013年发稿较多,一些稿子有一定的影响力,2013年3月在表彰优秀通讯员会议上,我有幸上台发言。这些成绩虽然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与《茂名日报》的培养、各栏目编辑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今后,我只能更用心去撰写更多更好的稿件来回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