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12-24期 第A5版:珠海帮扶茂名 携手扶贫攻坚 进行时

落实对口协作项目 携手打赢扶贫攻坚战

——专访高州市副市长、珠海市驻高州市扶贫工作组组长张锡敏

  • 张锡敏(右一)调研高贵村光伏发电项目。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康华摄<br>
  • 沙田村村长向张锡敏(右一)介绍百香果种植情况。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康华摄<br>
  •   张锡敏(左一)在沙田村沙龙百香果综合种植基地调研村民土地确权情况。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康华摄<br>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朱杰祺通讯员李顺平
  为了一个事业,他坚守了6年,扎根基层,不改初心。
  为了一个目标,他无怨无悔,深入走访,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为的是“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为了一个信念,他不为名利,多年深入研究并探索出一套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的办法。
  他是谁?他就是高州市副市长、珠海市驻高州市扶贫工作组组长张锡敏。
  三年来,以张锡敏作为组长的引领下,高州工作组按照中央、省、市、县对精准扶贫工作统一部署,适应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积极协调各方关系,着重加快脱贫项目建设,力促各村在减贫成效、精准帮扶、扶贫资金、精准识别等全方面发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过后再“出发”
  张锡敏与扶贫工作结缘是在2013年,他曾任信宜市副市长兼珠海市驻信宜市扶贫工作组组长。“我在信宜市驻点时间是从2013年6月至2016年4月。回到珠海不到1个月的时间,我又接到组织的任务,前往高州市开展工作。”接到任务后,张锡敏立刻赶赴高州,同时他也明白这将又是一个3年的时间。
  珠海市对口帮扶高州市贫困人口,经过精准识别,2017年底30条贫困村共有村民22558户107033人;贫困户2078户5769人;有劳力贫困户1275户4721人,无劳力贫困户803户1048人;一般贫困户818户3196人,低保贫困户811户2104人,五保贫困户449户469人。
  30条贫困村,2万多户贫困户,10万多人,这是何其庞大的一个数字。或许现实会给人一记棒喝,但是希望却往往就在一个眼神之中,老百姓期盼脱贫致富的眼神,让张锡敏重燃感动与激情。
  “刚开始时每天都要下到各个贫困村里向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如果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作为上级部门要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增强他们的信心。”张锡敏表示,30条贫困村,几乎要用1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整深入走一遍。
  珠海特区报社驻沙田镇沙田村干部龙金明告诉记者,3年来,张锡敏每一次来沙田镇指导工作,回想往事他都历历在目。龙金明表示,“组长就像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让我们看到了光和希望。”
  2016、2017年高州市累计共预脱贫1728户4436人,脱贫人数占2016年底贫困户总人数75.7%。余下脱贫任务382户1393人在2018年底将全面实现预期脱贫目标。贫困户收入大幅提升,2016年扶贫之前不足4000元,2017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9880元,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0331元!
坚持产业就业“双轮驱动”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扶长远。
  张锡敏十分清楚产业扶持的重要性。于是,高州工作组自本轮扶贫工作开始,便将产业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以部署。工作组就明确了三年总体思路,第一年主推培育主导产业和转移就业、第二年主推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年推动全面落实政府扶贫政策。要求各村2016年帮扶资金优先用于培育主导产业,培训转移就业,铺好脱贫路子。
  要选哪些产业来培育?产业如何才能培育起来带动贫困户增收?……这些都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张锡敏想到了珠海“一主四化”产业扶贫经验,于是他提出坚持“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共引进合作企业46家,培育农业特色产业44个,涉及产业有南药益智、百香果、龙眼肉深加工、高品质水稻、番石榴、蔬菜、高山红薯、火龙果、何首乌加工、葡萄、莲子等11种农产品。陆续建成了“五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兴特色百香果产业、传统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产业扶贫基地。
  说起百香果产业,张锡敏印象十分深刻。他表示,高州市已经是农业大县,荔枝、龙眼、香蕉是传统三大支柱产业。种植百香果扶贫是他曾经在信宜驻点时学习到的经验,于是他便大胆在高州开始了尝试。
  令人欣喜的是,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贫困村从零开始发展到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其中珠海帮扶村约8000亩),珠海特区报社帮扶的沙田村、珠海市教育局帮扶的军屯村、珠海市安监局帮扶的高贵村、拱北海关帮扶的丰林村均成为百香果种植大村。目前百香果基地已进入收获季节,产品呈现供不应求且价格稳定的局面。
  据介绍,沙田村、高贵村、军屯村均有超过200亩的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大量村民分散种植百香果,其中高贵村分散种植面积就超过800亩。贫困户既有示范基地的分红收入又有自主种植的劳动收入,仅自主种植一项人均增收就超过2000元/年,达到了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重要目的。
  张锡敏表示,接下来,工作组将继续与合作企业洽谈,加大种植技术培训力度,建立完善稳定的收果渠道,引进企业开展百香果深加工业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记者了解到,2016-2018年高州市累计获得珠海市产业扶贫基地奖励金1847万元,占全珠海市年度产业扶持奖励金额近40%。2018年申报珠海市产业基地38个。产业扶贫有效带动了一般农户6976户26341人、贫困户1742户5250人,通过租地收入、基地务工、种植带动、入股分红稳定脱贫,预计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同时,30条村大力扶持分散种、养项目,实现产业项目长、中、短有机结合,确保长效稳定脱贫。
  “转移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高州工作组坚持精准施策,大力推进就业扶贫。通过发动帮扶单位、组织珠海企业到高州举办大型就业招聘会,建立珠海高州两地企业和人社局对接机制,多方推动就业扶贫工作。2016年10月11日组织43家企业在高州举行大型招聘会,现场签订就业意向书的526人,签订就业合同142人,吹响就业扶贫攻坚的号角。近三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州片区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1854人,为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志”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如果不解决教育问题,纯粹去解决生活问题,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多年的扶贫经历,让张锡敏深深意识到“教育扶贫”才是改变一个家庭命运的钥匙。
  经多方调研,张锡敏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原则,从解决贫困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入手。
  很多驻村干部向张锡敏反映说,他们已经把青春献给这片土地,但仍然有很多贫困户的孩子因贫辍学。
  对此,张锡敏通过协调各方对1272名在校贫困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对符合条件的783名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同时,帮扶单位采取“一对一”帮扶、企业帮扶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给予全额捐助,确保没有一位在校生因贫辍学,从根本上“拔穷根”,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据了解,2017-2018学年度适龄儿童共922人,在读90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7%,没有因贫困而辍学现象。在校生共1360人,其中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含技校)、大专1302人,按照政策领取生活补助1302人,领取率100%。
  “为什么会贫困,其中有部分贫困户是因为他们身体上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劳动技能。”张锡敏说。
  针对贫困人口劳动技能缺乏,高州工作组先后组织了贫困户2121人次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贫困户劳动技能,从根本上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高了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我们希望能让他们摈除等靠要的思想,让他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过来,从要我发展变成我要发展,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石板镇高贵村有一户贫困户2017年种植了8亩百香果,一年下来总收入达到了10万多元,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拔懒根’让贫困户从根本上改变了等靠要观念,真正实现稳定长效脱贫。”张锡敏信心满满地说。
“扶贫不是句号,是逗号
  人生并非是一场盲目的旅行,你心里要有一块定位的罗盘。谈起扶贫,张锡敏滔滔不绝,故事不断。他将这三年在高州扶贫经验总结概况为三大要点。
  狠抓党建工作,夯实扶贫工作基层堡垒。三年来,高州工作组根据珠海市委组织部要求,成立临时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将每月业务培训会与廉洁扶贫、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共同部署,共开展党建扶贫工作会议34次,组织全体党员驻村干部一起学习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中央、省、市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多次开展集中开展上党课活动。每年“七一”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驻村干部集体重温入党誓词,组织向扶贫先锋党员干部看齐学习的观摩学习活动。通过党建教育活动,各驻村干部纷纷表示,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始终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实事,切切实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团结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党建引领扶贫,关键在于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通过驻村干部上门讲解扶贫政策、分析致贫原因、制定“一对一”脱贫方案,增强脱贫信心。组织驻村干部、贫困户深入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等就业创业平台现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就业能力,培养脱贫致富意识。这样,让每一位在家务农的贫困户都参与到产业扶贫项目当中,从而实现稳定长效脱贫。
  创新党建引领扶贫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如珠海市国税局与高州市分界镇学福村成立了驻村扶贫联合党支部,两支部书记兼任驻村扶贫联合党支部第一书记,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珠海供电局党委结合“两学一做”,整合单位各级党组织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合力攻坚,采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结对帮扶村中52户贫困户,真正做到充分发挥基层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联建整合资源、互相帮助,找对方向,找好路子,实现双方党建工作共同进步。
  关于扶贫,张锡敏认为“扶贫不是句号,是逗号”。从信宜到高州,都是茂名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张锡敏步履匆匆,目光坚定。从当初的激情豪迈到如今的理智冷静、脚踏实地,经历着一场来自基层的“修行”。张锡敏心里明白,只要和老百姓多聊聊,与村民多坐坐,村民都会真诚接纳。而老百姓竖起的大拇指,或者一声赞美,抑或是拉到家里喝的一杯水,都会让他感动并坚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