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11-13期 第B4版:史鉴

古代状元多出寒门的缘由

  古代考场(绘图)
  状元是骄子中的佼佼者,人中龙凤,谁中了状元,当事人及其家族自然荣光无限,出状元的地方也会因状元坊第的修建而声名鹊起,成为人杰地灵的代名词。
  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状元地位之高,恐怕很难用语言加以描述。
  两宋时期,科举放榜之日,“状元一出,人争看如麻”。整座京城都为之震动,遑论其他。
  考中状元者能得到皇帝御赐诗文或其他墨宝,官职任命也是特殊处理。通常情况下,宋朝状元无论年龄大小,均可直接为官,担任一任地方官后便可回到中央,甚至直接进入馆阁,一生官运亨通。
  这确如宋人所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不尽”。
  从隋唐到清,出产“平民状元最多”的当属宋朝,两宋300余年、118场科考的状元,几乎都是寒门子弟,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而言,宋代参加科考的士子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有各种政治背景的特权阶层子弟,其中包括官员子弟、赵宋宗室等;
  二是平民子弟。
  事实上,单就考试成绩而言,并非历次科场都是孤寒举子独占鳌头,但状元、榜眼、探花等,皆由贫寒子弟占据,为何?只因有一只操控名次的皇帝之手。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认为:“贵家子弟,唯知饮酒、弹琵琶耳,安知民间疾苦?”
  在赵匡胤看来,权贵子弟极不中用,毫无真才实学可言,更不具备治国安邦的才能。这种理念当然有些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宦子弟自身素质确存在问题。
  于是,宋朝禁止赵姓宗室参与科举考试,宋神宗以后方允许赵姓宗室参加科举,同时采取诸多措施抑制“势家”,规定“凡官宦子弟考中进士后,还要经过复试才能录取”、“凡官宦子弟不得授予状元头衔,即便考试成绩第一,也要降低录取名次,依次递补其他普通举子为状元”。
  北宋唯一例外是宋徽宗时期,政和八年(1118年)放榜,徽宗之子赵楷考第一,赵佶钦点状元时,决定不让宗室“魁天下”,于是钦定第二名为状元。但意外的是第二人颜天选也是“官员子弟”,皇帝金口玉言,百官又不敢提出异议,结果“点错”了状元。
  宋朝皇帝几乎都以奖掖孤寒、抑制势家自诩。
  但平心而论,官宦子弟并非都是无能之辈,他们当中不乏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之人。但他们生活环境优裕,与寒门子弟存在天壤之别,不知民间疾苦也在情理之中。
  当时,一些才华横溢的“官二代”,遗憾自己出生在官员家庭,恨不得自己出身在深山老林的贫寒人家,从而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不少学者就将宋朝称为“平民社会”,其重要依据,就是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族的命运。
  比如,北宋吕蒙正自幼遭不幸,被其父将母子二人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他则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政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范仲淹自幼家贫,进土及第后官至宰相,大有作为,享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
  南宋状元文天祥的先祖未曾做过一官,父亲只是一个普通读书人,一家人长期身居低层,他入仕后,丹心报国,壮烈就义,成为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
  明清布衣状元也比较多。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状元王杰和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都是地道的农家子弟,父母都是种田人。
  王杰在朝为官40余年,身为嘉庆帝师,官居高位,刚正廉洁,一尘不染,伸张正义,最恨邪恶。嘉庆皇帝惩办贪官和绅时,王杰是主审官。王杰是后世公认的乾、嘉两代名臣。王杰晚年告老还乡,嘉庆皇帝对他的称赞是:“直道一身立庙廊,两袖清风返寒城”。
  倘若没有科举制度,这些布衣草民们是根本不可能登上龙门,身居高位的,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摘自《古代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