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10-17期 第B1版:社会

多关爱 多陪伴

让养老院里的老人感受家的温暖

  护理人员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本报记者黄信涛摄
  本报记者 杨珮珮
  重阳敬老·特稿(
2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道出许多人的惋惜与遗憾。今天是重阳节,随着长辈们年纪渐长,容颜老去,身为子女是否忽略了陪伴老人呢?
  根据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养老机构151间,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15间,民办养老机构36间,有越来越多的子女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奔波等,选择让父母住进养老院。连日来,记者走进我市多家养老院,了解院里老人的晚年日常及心声。

  见闻一:老人想让子女安心打拼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茂名安康老人公寓,一群老人正在做保健操。有些活动自如的老人,又是举手、又是弯腰、又是蹲下、又是踢腿;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则坐在轮椅上跟着节奏摆动双手。其中,带操的黄爷爷今年已90岁,他的脖子上还挂着个绿哨子,整个人看上去活力充沛。
  “勤锻炼,身体好!”黄爷爷笑呵呵道。住进院子里的这些年,他习惯在每天上午和下午院里开半个小时的音乐,带着大家跳健康操,大家可以站着做,也可以坐着做。黄爷爷越讲越来劲,拉着记者的手讲述起他当教师的故事、他子女取得的工作成绩等。当聊到他平时的兴趣爱好,黄爷爷立马手舞足蹈地唱起歌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黄爷爷向记者表示,他知道儿女们工作忙,所以他会努力照顾好自己,让孩子们安心在外打拼。

  见闻二: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老人
  晚饭时间,记者走进茂名市天乐疗养院,看到许多家属正在陪老人吃饭。“上班族”易女士因无法给行动不便的母亲更细微的照顾,她只能选择让母亲住进养老院。每天,她在两个“家庭”间来回奔波,早上上班、中午做饭、下午去院里陪会儿母亲又立马赶去接放学的孩子。易女士坦言:“又累又心疼。”另一名家属刘女士心里清楚,86岁的家婆一直希望能回到家里住,她说:“2009年,家婆开始神智不清。试过好多次,老人半夜里离家出走,我们常常睡得提心吊胆。”无奈之下,去养老院成了他们一家最现实的选择。
  随后,记者在该院某房间内,看到了让人心酸的一幕。护理员先将饭菜和汤水放进搅拌机打成糊,然后通过管子一点一点地注入老人的身体。老人默默地“吃”,护理员小小翼翼地“喂”。而在该房间外,护理员陈姨正在哄一位老人进食,“张下嘴,我们再吃多一口好吗?”可无论陈姨怎么劝,老人始终撅着嘴不肯张开。在陈姨看来,照顾老人就像照顾小孩一样,要多点耐心,多点理解,多点关爱及陪伴。

  见闻三:护理员呼吁家属常来探望
  在茂名市颐养院,记者看到老人们有的在院内安静地晒太阳,有的则在相互闲聊,有的在房间里看电视。据该院负责人唐女士介绍,颐养院建于2009年,属茂名较早的民办养老机构。院内现有20多名护理人员,住着的170多名老人有近八成不能自理。其中,80多岁的苏奶奶因几年前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半身失去知觉,手也难以动弹。她住进颐养院后,每天睡醒就看电视,“现在我已不能自理,但在院里会有人将饭捧到我面前喂我吃,每天帮我洗漱陪我聊天。”
  护理员罗英在颐养院已工作了四年,日常工作有给老人剪头发,为老人准备饭菜,帮老人洗漱等。对她而言,最希望看到每位老人平安喜乐,最喜欢看到老人们的家人常来院里探望。罗英表示,虽然自己可以给老人生活上的照顾,但情感无法替代。“我常帮老人打电话给他们的家人,说老人很想他们。”那瞬间,罗英的眼里写满了渴望。

  记者手记:
  陪伴是最好的孝心
  这是记者第一次走进养老院,与想象中的大有不同,院里的时光仿佛过得特别“慢”。
  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老人们,默默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记者好奇地问一名奶奶,在看些什么?奶奶含糊不清地答:“好,好,好。”谈到自己的女儿,奶奶的眼里泛着光,“好,好,好。”
  相比于不能自理的老人,爱锻炼和爱唱歌的90岁黄爷爷显得尤为活泼。让记者动容的不止是他每天坚持带大家跳操,兴奋时唱唱小曲,还有他掏出自己的老人机,说想和记者合影留念及临别前的敬礼。
  经过这次走访,记者深感时间的残忍。真心希望院里常有温暖和阳光,呼吁家属们多去探望,因为再专业的照顾,也比不过亲人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