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10-09期 第B5版:荔风

“流行”未必不经典

——《人生唯有情难懂》对古代经典的生命学还原

  向卫国
  《人生唯有情难懂》作者方灵子,土家族,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曾在《家庭》杂志当记者,现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编辑。
  往小里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化;往大里说,一时代有一时代文明的型态。
  中华文化/文明,号称上下五千年,决不可能一成不变,尤其近代以来,遭遇“三千来之大变局”之后,文化/文明之型态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至今,已断无回头之路。但是,“现代”与“古典”是否果真便毫无共通之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太阳底下并无新事”。如果说,中国过去近二百年来的学术史,更多的是在强调今古之别,近年来则出现另一种倾向,即回顾“前尘往事”,慢慢地寻绎中国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的内在关联和相通相融之处。因此有人不断地发出追问:“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古典,何来现代?”而在文学或者诗歌一途,也有学者将古典文学中的“现代性”列为新的课题,比如当代诗学“大腕”级的学者江弱水所著《古典诗的现代性》,就将中国诗歌的“现代性”线索一路追踪到了六朝时期的艳体诗。
  今读一个生活在我身边名不见经传的后辈小女子方灵子所著《人生唯有情难懂》(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版)一书,确实让我“大跌眼镜”,准确地说是有脑洞大开之感。她的书所研究的对象,选取的是当代文化型态的一个特殊领域:流行歌曲;在此领域中,她又选取了一个更小的心理空间:情歌。但她不是就歌论歌,而是把当代流行歌曲中的情歌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相应部分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充足的材料和富有说服力的个体阐释,一方面“替古典诗词辩护几句”,对那种认为古典诗词虽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已经和我们的时代脱节”的论调予以回击,另一方面“又替现代流行歌辩护几句”,以反驳那些认为流行歌词“难登大雅之堂,也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的说辞(参见本书序言《假如诗词和港乐谈恋爱》)。
  坦率的讲,本人就曾属于她要批判的后面这种人群,可以说在流行歌曲最“流行”的时代,却从来没有对流行歌曲正眼相看过。严格地讲,我们这一代已年过五旬的人其实曾是流行歌曲在中国大陆的最狂热的第一代粉丝,因为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歌曲就已在港台流行,大陆这边则是从八十年代初才开始风靡起来,而此时正是我们这代人上大学的前后,自然成为流行歌的主力粉。但我本人却一直抱持着一种顽固的经典文化理念,拒绝接受流行歌曲,以至于八、九十年代流行的那些歌曲及其歌手,于我而言基本都是闻所未闻(除了知名度特别高的部分歌曲的个别句子之外)。所以,方灵子这本书所引歌曲的歌词,大部分我都是首次窥得其庐山真面目。究其原因,大概也与方灵子所说差不了多少,主要是一种文化心理上的盲目贬斥。
  读方灵子此书,让我最为惊异的,并不是她对当代流行歌曲的熟悉程度。毕竟流行歌之所以“流行”,本来就在于其听众数量的庞大和专业、非专业的模仿翻唱者层出不穷,因此,对当代中青年的大多数人而言,了解、熟悉流行歌坛和歌曲的,可以说大有人在。但是,在所有这些人中,真正理解流行歌曲之真髓的,却少之又少。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方灵子本书所间接揭示的,他们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知识,对当代流行歌曲的认知只是一种表皮上的动态的情绪性宣泄,而无法在更深的静态的层次上与文化的传统血脉进行对接——传统于他们而言,根本就是一片空白,何谈接续?
  但是,这种借助流行歌曲表现出来的时代情绪(甚至谈不上达到了真正的情感层面上的审美反应)虽然缺乏思考的深度,更谈不上对文化的内在历史逻辑的理解与认同,却不能认为是虚假的,也不能贬低其文化的严肃性。这是因为,流行歌曲真正的根基在于其传达出来的生命情绪的真实性。对于绝大多数经历了现代教育体制洗礼的人而言,常常会把一些基本的问题弄反了,或者说如诗人王小妮所言是把人生“活反了”:人似乎是为了某种文化或者理念而活,生命反而成为了一种工具,或者是理念的牺牲品。任何正常的社会型态和人生状态,却应该是正好相反的,文化为生命而创造,一切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都是为了服务于现实人生及生命本体。因此,所有文化或者艺术的从业者,都应该谨守一个最基本的真理或者说是“元真理”:除了生命本身,世上再无更高更严肃的人类行为主题。
  在这个意义上看方灵子的这本书,我认为她也许还并没有形成关于此一真理的清晰理念,但她作为本时代一个生命的分子,自觉远离当代文化体制的钳制与规约,以赤子之心,从自己本真的生命感受出发,却在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中,有意无意之间为此一真理提供了一条确凿的证据链。“证据”与“结论”,在很多的情况下是可以划等号的。此处所说的“证据”就是她在古典诗词和流行歌曲中所找到的那种共同的原初性的生命和情感基础。而我个人所惊异的,就是她作为一个并非古典文学专业出身的纯粹“爱好者”,所达到的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熟悉程度,以及如数家珍、信手便可拈来,与她所认为具有生命感觉上的同源性与相似性的流行歌曲进行比对的直觉力和展开语义分析的理性与逻辑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并存,即便于一般的学者而言,也是殊为难得的,更不用说那些普通的流行歌曲爱好者。
  《人生唯有情难懂》这本书有一个自己的逻辑结构,即将“爱情”这一母题按其发生到终结、到成为个人生命史的“遗迹”的前后逻辑关系,划分为六个子题,每个子题又从不同侧面展开,再次形成更小的子题,最后共产生出51个这样的小子题。以全书第二个子题“遇见,不是冤家不聚头”(即讨论爱情发生的源头“相遇”主题)为例,10页的篇幅中,所讨论的古典诗词和其它参照作品计有:《诗经·郑风·野有蔓草》、崔颢《长干曲(其一、其二)》、《红楼梦》《牡丹亭》的故事、宋代词人戴复古《清平乐·嘲人》、苏东坡《蝶恋花》、纳兰性德《玉楼春·拟古决绝词》、《诗经·卫风·氓》《诗经·大雅·荡》、斑婕妤《怨歌行》、傅玄《短歌行》、《诗经·邶风·谷风》《诗经·小雅·谷风》《诗经·邶风·出鼓》、北朝乐府《捉搦歌》、清人魏燮均《赠内子》等,其中有些作品可说十分偏僻,鲜有人知;此节所涉流行歌曲则有:李健《一往情深的恋人》,孙燕姿演唱、易家扬作词《遇见》,黄伟文作词、黄耀明演唱《这么远,这么近》,林夕作词、王菲演唱《流年》,黄伟文作词、陈奕迅演唱《1874》,林夕作词、苏永康演唱《越吻越伤心》,姚若龙作词、赵咏华演唱《最浪漫的事》,小柯词曲、王菲、陈奕迅演唱《因为爱情》等。书中将这些古典作品和流行歌曲根据实际生活中“相遇”的不同阶段或情境,更细致地区分为六个环节,一一对比分析,从而找出古今情境和情感反应的相似与不同,令人信服地说明,古代经典亦无非像现代流行歌曲一样,是人的正常情感和正常人性的表达,而现代流行歌曲在此方面与古代相比则并不逊色,在很多方面甚至有更出色的表现,比如现代语言在表达层次的丰富性与完满性方面、某些现代歌曲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与广度的拓展方面都有可能超越古典作品。仅举一例,本书第303页就认为周耀辉作词、黄耀明演唱的《一个人在途上》比宋代柳永类似主题的名作《忆帝京》更为深刻,“因为它写的孤独不仅仅是没人陪的孤独,还有对‘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孤立的存在’这一点的觉知,同时认识到自己也是主动在寻求独处。”这里清晰地揭示出,《一个人在途上》等现代歌曲的表达显然已经上升到生命的存在哲学的层面,而古人的诗词却多半只是出于生命的本能感觉,当然难以达到现代词人的觉知水平。
  最难得的是,全书洋洋35万余言,其51个分枝主题,都是按类似的方式展开,而每一个部分都有同样充足的材料、饱满的情思和条分缕析、完整的思维逻辑。不知作者自己是否有完整的统计,保守的估计,全书所分析的古典作品和流行歌词少说各自都有数百首之多,作者“后记”也自述全书写作花了“八九年时间”,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而根据本书的主题设定,作者的研究还只限于流行歌曲中的“情歌”部分。所以,此书充分地证明流行歌曲也是一座有待全面开采的当代艺术、文化的富矿,它对于我们研究和了解现代文化的型态、生产方式,反映和影响人类情绪、情感、思想和灵魂的方式与过程,现代人的人性状态,等等,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正如上文所已涉及的,本书的写作还从另一方面向人们揭示出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古典诗词传统。在一般的印象中,由于长期的经典化教育与制度化、强制性的接受安排,无论是《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还是唐诗、宋词及历代经典,都让人产生出一种文化上的“高大上”、心理上的敬与畏,以为这些作品必定是高不可攀、高深莫测,难以接近、更无法超越的。通过类似于本书所做的工作,便有益于消除人们与经典文化的心理距离和认知障碍:原来这些古代经典与我们自己的流行歌曲,距离并非想象的那般遥远,它们都不过是正常人生和情感心理的真实反映与表现,一切优秀和伟大的经典都是以最朴素的文字和方式呈现出来的特定时代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状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没有什么不可求解的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段,无非亦是日常生活状态的“直击”式的状写。就像本书引用过的,《诗经·邶风·谷风》里“既生既育,比予于毒……宴尔新昏,以我御穷”的句子:一个被抛弃或被嫌弃的女人说,我给你生了孩子,不好看了,你就当我像毒药一样……想当初结婚的时候,你无非是穷怕了,看上了我们家的财富,才通过婚姻过上的好日子!《诗经·小雅·谷风》里的“将恐将惧,寘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亦是同样的直抒胸怀:当年你困顿艰危之时,需要人共渡难关,就拿我当宝贝抱在怀里;日子一旦好过了,就想把我像垃圾一样丢弃……我当初对你的恩德,你一点都不记得,现在却整天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责骂不休。假如我们把《诗经》以及其它经典作品,都像这样还原为一地鸡毛式的日常生活书写(亦即对古代经典的生命学还原),人们是不是还会认为它们就一定比现代的流行歌曲更高雅、高深,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呢?
  但是,读者也要知道,本书对古代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对比书写与解析,目的并非为了解构经典,或者降解经典的价值,而是要通过剥除历史层层堆积在经典作品与真实人性之间的文化淤泥,还原经典的真实面目,让它重新回到普通人可理解的生命参照系的层面,成为所有真正的人性与灵魂滋养之物。同时,亦让人看到,当代文化与古典经典之间只是型态上的不同,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等级的鸿沟——“流行”未必不经典。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方灵子此书的写作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作者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国内知名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