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9-27期 第2版:要闻/热评

莫让志愿服务出现偏差

  热点评说
  邹彧(茂南)
  中秋节前,笔者随志愿者去了一趟电城雷打石、马踏新开田的康复村,看望慰问住在大山深处一群因麻风病致残的孤寡老人,感触很深。
  康复村的村民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入村的麻风治愈康复者,年龄在70岁左右,最年长的已经88岁。过去,村中的麻风病患者由于缺医少药,手脚溃疡,普遍肢体残缺不全。后来政府出资对他们进行医治,他们基本已痊愈,原本可以回到家和家人一起生活,但因世人对麻风病的恐惧,治愈的麻风病患者仍然有家难归或无家可归。由于肢体不全,大多村民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甚至生活都难以自理,每月靠政府的低保金生活。
  因为临近节日,当天到康复村慰问的公益团体有几支队伍。我们的团队在村中陪伴村民至晚上七点多才离开,有一些团队却是把应节物品交给村干部,与村民拍个大合影就走了。笔者曾问老人,知不知道当天都有谁来看望他们?老人只说出志愿者团队的名字,并且说有个队长猫猫做的饭菜村民们很喜欢吃。村民记得这些志愿者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些志愿者每次去都会为老人煮饭、洗衣、捡柴劈柴,陪了老人一整天,给予老人们心灵的关爱。对于村民来说,这些志愿者的到来就像他们的孩子回家一样,甚至比他们的孩子还要亲,因为志愿者一年最少到村中看望他们三次,比他们的亲人子女来看望的次数还多。至于来去匆匆的一些爱心团队,老人自然记不住。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留痕,因为留下痕迹就表示工作、活动已经开展。由于康复村里住的都是曾经的麻风病人,有的志愿者因恐惧连与村民说句话也不愿意,生怕多待一会。笔者觉得,作为公益人士,如果害怕,就不要进村,进了村就不要害怕。进了村却不愿意与村民交流,这会使村民感到难过的。究其根源,这是志愿服务精神出了偏差,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固然你拍了相片,在微信、论坛上传了活动内容,但并不代表你开展的活动是成功的。做任何事情,相信大多数人都希望有圆满的结局,爱心商家赞助了爱心物资,爱心团队付出了时间,希望能多花些时间听听受助对象的心声,了解受助对象真正的需求。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志愿培训,引导公益团队多干好事、干实好事、干成好事,同时加强志愿时长管理,杜绝形式主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志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