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9-20期 第B4版:往事

那些年,我们在一起

  叶丹
  人生只有直播而没有彩排,四十年前,我们在同一个时间,走进了同一所学校--信宜池洞中学,就此结下了一份前世今生的同学情缘。
  两年寒窗,两度春秋,依山而建的校园里,一排排平房教室宿舍错落有致,朴美如画;清晨或傍晚时分,不时传来悦耳动人的歌声;学校农场的稻田和菜地,洒落了我们辛勤劳动的汗水;马鞍山下的夕阳余晖,留下了我们提水上山的青春背影;夜晚从教室窗户透出的灯光,就像是黑暗中最闪亮的一道星河。记忆中那一张张熟悉而纯真的笑脸,在话别声中转而挂满了泪花,挥手间,我们各奔东西……
  今年8月12日,我们迎来了信宜池洞中学78届高中毕业四十周年纪念聚会的日子,同学们风雨同路汇聚在粤西山城东镇,欢庆我们这个期待已久的重逢盛宴!时光匆匆,流年如斯,四十年,近半个世纪的日子过去了,今天的池洞中学校园,已是旧貌换新颜,几座崭新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再也找不到一点原来的痕迹。然而,昨天的校园,早已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老师们慈爱的目光,同学们真诚的笑容,还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校园里学习、生活的点滴往事,仿佛是发生在昨天。
  1976年,我们怀着懵懂不安的心情,跨进了池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我们度过了两年快乐而又难忘的高中时光。记得刚入学的时候,正是唐山大地震后不久,全国各地都在做防震的工作。上级部门指示,不能在简易泥砖建造的教室上课,于是我们上山砍竹竿割茅草,每位同学从家里带一条木材回学校,师生齐心协力,奋战了一个月,搭起了多个防震棚。同学们用方凳当桌子,自带一张小板凳进入防震棚学习。在开学典礼上,我们的老校长说,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抗大”式的学校就是这个样子,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第一课是由当年的东江纵队战士刘昌环给我们上政治课,刘老为我们讲读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的力量就像是无穷的源泉,激励我们共度了一段最艰难的日子:有的同学交不起每天八两大米,有的拿不出每周两角五分的工友费,他们因此无法参加学校集体开饭。这些同学就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每周从家里带柴草、粗粮和青菜回学校,在校园周围找个农舍,或是在山上的荒地垒起石头灶,把能吃的食物煮成一锅来填肚,在饥饿中坚持完成学业。我们的同学中,当年没有一位是因为贫穷而退学的。物质的贫困压不倒我们,内心的充实让同学们在学习劳动中永远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宿舍里不时传出歌声与欢笑声,那快乐单纯的如歌岁月,成为陪伴我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我们最要感谢的人,是当年池洞中学德高望重的黎日荣校长。他是老革命出身,品格正直而无私,尊师重教,时刻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关爱着全校师生。还要感谢当年的老师们,在池洞中学,我们有幸遇到一批从省城或外地来到山区工作的教师,他们有学养而且充满活力,工作十分出色,此外还有本地一大批优秀教师。四十年过去,他们至今仍是同学们常常提起、念念不忘的大爱师者。老师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山区中学任教,对学生如同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有加,不但教导我们做人的品德,还教给我们各科实用知识,这些都成为我们终生受益的法宝。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们也即将毕业。在别人看来,我们是被耽误的一代,因为绝大部分同学都没能考上大中专院校。虽然没有一张漂亮的文凭,但我们把社会当作大学,重新学习原来不懂的东西。有的同学当上教师、乡村干部或是回乡务农,留在家乡;有的同学选择到珠三角、海南等地,谋求更大的发展。无论命运把我们带到哪里,凭着吃苦耐劳的坚韧和勤劳的双手,我们都找到了生存发展的位置。
  相聚的时光温馨如昨,我们会将这份深厚的情谊化作明天前行的力量,相信未来人生之路会走得更淡定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