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6-05期 第B5版:荔风

水井

  李坤鸿
  乡村纪事
  我童年居住的小村庄,美得让人陶醉。蓝天伴着白云,小鸟唱着欢歌,绿树映着彩霞,翠竹牵着相思。稀疏的房子三三两两散落在小山边,每当炊烟袅袅升起,一副醉人的水墨画就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小村庄的西北角,有一口用花岗岩垒起来的水井。这口水井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挖的,但从水井四周的花岗岩石头上许多苔藓可以断定有些年头了。井里的水清澈迷人,宛如明镜。当你探头在水井里,蓝天浸在水里,白云漂在水里,树枝摇在水里,笑脸印在水里。这口井的水质甘甜,冬暖夏凉。井水离地面只有一米多,取水十分方便,它是全村人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我家离水井有三、四百米,路不算远,但道路崎岖,弯弯曲曲。挑水要绕过两户人家的房子,走下一个斜坡。这条小路两旁多数路段长满青青的小草和带刺的植树,靠水井那一段因在稻田边,为了防滑,星星点点放了一些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和鹅卵石,高低不平。由于天长日久,石头被人们的脚掌踩得光溜溜的,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靠近我家那一段的泥土路,坑坑洼洼,如遇雨天举步为艰,每挑一担水要往返要一、二十分钟。那时取水工具是一条两头固定着铁钩的扁担和两只衫木桶。家里用一只大瓦缸储水,放在厨房靠墙的西侧,可以装下三至四担水。父母每天一早都要去挑满一缸水以备一日之用。我和大妹妹十多岁时,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放学回家如果看见水缸里没水了就学着去挑水。因年纪小,装满一担水挑不动,只好半担半担地挑。开始的时候没经验,挑半担水也东倒西歪,常常被水珠溅了一身。
  后来村子里的人多了,这口水井的水供不应求。为了解决用水问题,父辈在自家门前约二十米的稻田边发现了一个泉水眼,便绕着泉水眼挖个窝,用石头和泥土围起来,便成了一口简易水井。附近的乡亲觉得水质不错,又就近方便,慢慢习惯在这个简易水井里取水了。但由于水井简陋,每遇大雨水井就被山洪淹没而无法使用。面对这一状况,父亲与几家人合议,共同努力清理了水井污泥,搬来了一些石头砌起二、三米高的井壁,在井底放些沙子作为过滤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在井口约三分之一的位置横着安放了一条花岗岩石条,以方便乡亲踏脚取水。我记得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为了防止坏人放毒,保证水井的用水安全,父辈还专门在水井放养了几条塘虱鱼。水井经过这次较大的修缮,条件大为改善,乡亲们的饮用水也进一步得到保障。
  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水资源的渐渐枯竭,大概十来年后这口水井的水也不够用了。特别是每到冬天,经常出现“抢水”的现象。各家各户为了保证用水,有的凌晨二、三点钟就起床挑水。我的父母也不例外,经常起早贪黑去挑水。为了安全,父母有时相约同行。有一次,由于井里水少,在上面用水桶取不了,借着月光,母亲顺着井壁下到井下用木勺一瓢一瓢地装水,装满后父亲用带钩的竹竿往上提。水桶提到一半时不慎滑落,桶边扎在了母亲的头上,所幸没有造成重大伤害,但也应该是轻度的脑震荡了。由于当时家境贫困,医疗条件有限,只好自己弄点中草药处理了一下就算了事。自此以后,母亲留下了后遗症,经常头疼,一直用土办法医治,比如用千芎、白芷蒸鱼头吃等。
  到了九十年代,政府资助农村进行改水工程,村里终于用上了自来水。但由于多种原因,供水不是很正常,村民仍然要到水井取水作为补充。为了保证老家的父老乡亲用上干净卫生的水,我利用自身工作单位的有利条件,趁农村改水之机,找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得到支持,划拨了几万元专项经费给我们村。这样,再一次对我家门前这口水井进行了修缮。井挖得更深了,井壁也扩大和升高了,井面四周用水泥进行了加固批挡,使水井显得更宽阔干净了,水井的出水量和容量也比过去更大了。如今水井不但用于补充饮用水,还是家庭主妇们浣衣洗涤的好去处。
  故乡的水井啊!你像是明亮的眼睛,我在你的瞩望中长大成人,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