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5-11期 第B5版:史鉴

因为杨家将名声远扬

宋代之后出了哪些冒充杨家将后人的故事

  古今中外,攀附名人之后总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从古代演义小说来看,祖先不是个前朝大将,都不好意思出来跟人打招呼,比如攀附北宋杨家将后代的,《水浒》中有杨志、《说岳》中有杨再兴、《射雕》中有杨铁心、杨过等等。
  而在现实历史中,也不乏这样的攀龙附凤之士。这种攀附比起小说家而言更具讽刺的是——往往因为攀附者财大气粗,使得被攀附者的后人感觉面上增光,顺利地编入家谱族谱,——最终鸠占鹊巢。
  还是从杨家将说起,我们所说的杨家将,主要是指北宋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由于三代连续担任战区副总管以上的高级将领,在宋代也是首屈一指的将门。不用说,由此历代有不少冒充杨家将后代的冒牌货,但是被杨氏子孙普遍接纳的主要有两支——

  南宋杨存中
  杨存中,本名杨沂中,是与岳飞、韩世忠等同时代的南宋大将。杨沂中打仗一般,却因为善于逢迎,得以周旋于高宗、秦桧的夹缝中屹立不倒(周密《癸辛杂识别集》载:"周益公日记云:杨存中,人号为‘髯阉’,以其多髯而善逢迎也。说他被南宋时人戏称为长胡子的太监)。死后追封和王,比历史上杨家将的官都要大。
  到南宋时,杨业嫡传的子孙已经湮没无闻。这时候冒出个比祖宗官都大的同宗要加进家谱,杨氏后人自然是与有荣焉。根据是杨存中的祖父杨宗闵神道碑上有这么一句话——宗闵碑曰:“曾大夫信,以儒学称于乡,值五季乱,晦迹不仕。”
  有杨氏后人据此推断出杨存中的祖先杨信,与杨业的父亲杨信是一个人,因此肯定杨存中是杨家将后人。甚至,还顺道将杨存中的祖父杨宗闵、父亲杨震接到了杨文广的后面。
  可这个推断有个致命的失误:杨业的父亲杨信,是割据麟州的土豪世家;而杨存中的家世则写着“以儒学称于乡,值五季乱,晦迹不仕”,是个没当过官的儒生。这显然不是一个人。
  其实在五代末,光在史书中留名的杨信就不止一个:一个是麟州土豪杨业父亲的杨信,一个是后汉节度安鄜的杨信,一个是宋太祖的爱将曾任殿帅的杨信。很杯具的是,这些人都是武将,而杨存中的村夫子先祖攀附不上任何一个。

  明代播州杨氏土司
  播州杨氏从唐末开始割据贵州遵义一带,成为世袭700余年的苗疆土司。他们家最有名的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土司杨应龙叛乱,成为了“万历三大征”的反派之一……正常人看到这里肯定会忍不住暴粗口:XD,你一个西南土司怎么想到攀附到西北的杨家将头上来?
  但人家的说法还有模有样——
  宋景佑初年(公元1035年),金刀老令公杨业六子杨延昭之长子杨充广奉诏持节出使广西,与播州主杨昭(杨端之六世裔孙)叙谱,方知同为“越公房杨氏”始祖杨钧之后。恰因杨昭无子,充广便将其长子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
  甚至人家还有史料记载——
  邻郡帅克广,实太原旧族,赠中书令业之孙,郑州防御使延朗之子。来与通谱,命其子贵迁为昭嗣,授以家藏翰林杨大年所草中书令及莫州刺史制诰二通。自是,太原之族复合,而守播者乃公之后。
  播州杨氏赖以证明其与杨家将关系的,其实就是曾任翰林学士的杨大年(杨亿)所书的“制诰二通”。一通是追赠杨业中书令的诏书,另一通是封杨延昭为莫州刺史的诏书。据说这两件宝物,由来续谱的杨宗广一起带到了播州,并由夷人同宗保存至今。
  杨延昭封莫州刺史,在咸平三年(1000年);而其父杨业追赠中书令,则是在雍熙三年后(988年)。而杨亿要到景德三年(1006年)才任翰林学士,根本不可能为三年前的杨延昭封莫州刺史草诏;更不用说杨业死时,杨亿才12岁了。
  也就是说,播州杨土司家的家宝,是12岁的孩子起草的追封杨业的诏书(摔!)。
  作为看惯了各种伪造家谱的专门人才,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一句,根据伪造中出现的错误,基本可以判断出伪造的时代,以及当时这家人的景气程度——家道越中落时,请来的村秀才水平不高,硬伤的水平也比较低级一点。
  比方说,这支杨氏家谱中,在宋代的官职是“世袭播州侯”,至少证明这条是在宋代以后才伪造出来的。
  因为,宋代侯爵一来不可能世袭,即使封侯,也是以郡名而不是州名。播州属牂柯郡,要是杨家请咱家伪造家谱,至少要编成“牂柯郡开国侯”才比较像样。
  而硬要攀附上北宋杨家,如果是请咱家伪造,肯定也不是用千里迢迢来苗疆联宗续谱这么荒诞的理由。
  众所周知,狄青平西南侬智高之乱时,杨文广作为部将一起进军到过广西……嗯,这个广西也离贵州不太远了……按照电视剧经常的桥段,这个杨将军打仗受了伤,就容易被苗女搭救……这个苗女么,疗伤去火总是要的,然后就……
  再之后就是顺理成章,让杨氏孝子贤孙们皆大欢喜的情节了。
  摘自《搜狐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