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8-05-09期 第B2版:民生/史鉴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中美贸易眼下正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一个热点话题。其实,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相当悠久:西汉时已设专门的外事机构“大鸿胪寺”;唐朝始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北宋时期就曾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法规《市舶法》和反走私法《漏舶法》等。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都是顺差,即史籍记载的“出超”……

  
秦汉时期的对外贸易活动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武帝在朝廷中首设相当于现代外交部或对外经贸部的“大鸿胪寺”,接待人员中已有专职翻译官,此即《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其实,比大鸿胪寺更早的外交官员当属秦始皇时代的“典客”。“典客”级别很高,系九卿之一,汉景帝在位时更名“大行令”,当时京师还设有涉外宾馆“蛮夷邸”,专门接待外国商使。
  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相交会,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往东北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得最远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可见,中国当时国际贸易能力之强大。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方式,外国来的商品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品则叫“赐”或“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等价的官方贸易行为,中国的“赐”远远大于海外的“贡”。《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对外贸易更加频繁。《汉书·西域传》上有这么一个说法:“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汉朝的对外贸易活动扩大了中国和中国产品的影响。在古罗马,中国丝绸还曾一度与黄金等价,不少外商主动来华开展经贸活动。
  面对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唐朝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最早出现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宋朝则颁布了世界贸易史上第一部进出口贸易法规《市舶法》。宋朝对外贸易实行许可证制度,为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颁发“公凭”(又称“公据”“官券”)。中外商人持“公凭”进港或出洋,并可自由往来中国各地,无公凭则属非法“走私行为”,一旦被查缉,货物没收。“走私”行为在古代称为“漏舶”,对海关走私行为,宋朝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反走私法”《漏舶法》,该法规定:“如不出引目,许人告,依漏舶法。”

  
中美贸易始于乾隆四十九年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不论对哪个国家的贸易几乎都是巨额顺差,古人称为“出超”。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从英国开始,欧美诸国开始对中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导致晚清对外贸易罕见地出现了“入超”(逆差)现象。
  中美之间的贸易史是从美国独立后才正式开始的,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美国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广州,是标志性事件。美国贸易公司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专事对华贸易。在鸦片战争前,美国从中国输入的大宗商品有茶叶、丝绸、南京布等,而美国本身可供对华出口的商品并不多,最受中国市场欢迎的是西洋参(花旗参)。
  美国商人擅做“二道贩子”(三角贸易),倒买倒卖,除运回美国之外,又将从中国进口的茶叶、生丝、土布等转售德国、西班牙、法国等以谋取厚利。但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中美贸易中一直“出超”,为了弥补这一贸易差额,美国人最后跟英国人学,将大量鸦片走私到中国,轻易取得贸易顺差。从1805年独家贩卖201箱土耳其鸦片起,美国人开始了向中国的“输毒”贸易。1817年又贩卖波斯鸦片来华,1821年则参加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美国走私来华的鸦片总量仅次于英国。
  另一方面,美国还减少了中国茶叶等传统大宗商品的进口。美国后来不是购中国茶叶,而是买中国茶树,学中国种茶技术,自产茶叶。美国商人通过对华贸易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成为美国早期财富原始积累的重要构成,美国早期巨商富贾都是通过对华贸易发家的,可以说,自美国立国起,中国便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