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12-19期 第B4版:论丛

深度建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梁任华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现如今,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正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和课堂教学转型的方向,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支柱性理念,对指导课程改革、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近两年来,我校为全面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积极探索深度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之路,成效初显,愿与众同仁切磋分享。
  一、基于培养关键能力,深度构建学校课程的价值定位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坚持“文化引领,科学发展,规范与个性共存”的办学理念,深化“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张扬个性”的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校情并且基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确定我校深度构建学校课程的价值定位——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倾向、选择意识逐步增强,但其发展又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也是学生的思想迷茫期和学习分化期。所以,深度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创设适合学生的课程,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实现学生关键能力软着陆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集中体现。
  二、基于培养关键能力,深度构建学校课程的完整体系
  课程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课程观决定学校的人才观,学校的课程质量决定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但当今课程实践中的最大难题就是知识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教要学,有太多的知识选择,但又感觉难以抉择甚至无从选择,因为选择的依据并不清晰,“精选课程内容”往往成为空泛的口号。所幸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故我校依据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需求,构建了以“培养与发展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的“自主成长课程体系”。从课堂教学研究到效益课堂的本土化,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到校本课程开发,从学科教学研究到各学科交叉的课程整合,从班级文化建设到小组合作的班级治理;我们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铁留痕。深度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生活体验、个性发展、可供选择的课程和学习的信息化平台,促进着学校的内涵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推动“三类课程”的新常态实施
  1.基础型课程: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由各学校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我校抓住“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教材的综合运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都编制了一些校本教材,进行基础课程校本化的探索。如语数英精心“开发精品课堂,组建教学共同体”;物理化学“开辟基地实验”;组建课程研习团队,开展“课程同优”;引进电子书包,推进“翻转课堂、创客教育”;开展“作业改进”的研究与实践;开发“校本作业资源库”,形成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特色发展的校本作业系统等多方途径,探索“三个三分之一”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加强群激性评价的班级管理,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
  2.拓展型课程:即学科知识和技能向深度广度延伸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我校正实施的拓展型课程包括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而限定拓展课程包括学科拓展课程、综合拓展课程和特色拓展课程。
  (1)学科拓展课程
  我校的学科拓展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语文的经典诵读、课本剧、现场作文、汉字听写、成语故事会;数学的趣味数学;英语的口语交际、模联;物理的模型制作;化学的趣味小实验;生物的动植物标本制作、显微镜操作技能;信息的创意设计;政治的德育演讲、礼仪等辩论会等变单科教学内容为综合教学内容、能够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等,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
  (2)综合拓展课程
  综合拓展课程包括体育活动如艺术节、“市长杯”足球比赛等;专题教育即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突破口,每月确定一个主题,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如科技节、阅读节等多种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拓展学生活动渠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3)特色拓展课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我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要求,开设了各种特色的拓展课程如我校文学社的赏读经典名著讲座;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学科特色兴趣班如初一的创新班;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特色教育如初一的养成教育、初二的担当教育、初三的励志教育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究意识、社会小主人责任意识,体验与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愉悦,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3.研究型课程:即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其主要类型有三种: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生物科开展的“保持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实验研究”专题,要求学生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和器材,设计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最后成果交流……这些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完成的课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
  (二)制定“课程实施评价量表”,完善课程实施机制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现学生学习价值的指向标。完善课程设置、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是课程评价的目的。我校一直致力于从师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出发,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因为科学评价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我校制定了《课程实施评价量表》,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有效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推进一批优质课程的发展。
  同时,我校制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备课、上课、作业)评价量表》,聚焦有效教学,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创造教育理念的渗透、有效校本作业的设计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科学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学生基础、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于培养关键能力,深度构建校本课程的有效成果
  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和强有力的执行,我校深度建构校本课程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一是课堂教学发生深刻变化。在我校,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及先学后教、学法指导、实验探究等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升。学生普遍反映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二是我校教学成果得到大大提升。无论是中考还是各类比赛、竞赛表现突出,多人次获国家、省、市级奖项。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获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三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创设实践,我校教师在课程方案设计、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全校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的热情空前高涨。
  四、基于培养关键能力,深度构建学校课程的深刻反思
  在深度构建学校课程体系进程中,我校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要走的路还很长,经再三反思,我深刻地领悟到:
  (一)基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课程构建,是一个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成长意义的过程,而深度构建学校课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励”学习热情、“引领”处事方法、态度、价值观以及综合能力的第一步。
  (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实施课程落实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主力军。学校应加强培训力度,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研发能力。
  (三)学校课程的深度构建需要因校制宜,发挥优势;重视积累,合作共享;开拓创新,逐步完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深度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创设适合学生的校本教育是一场探索性的教育改革,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意味着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对接,校本课程与社会生活的整合对接,意味着人与自己、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维度的并列交互,最终指向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希望、有能力创造机会,发展自己,成就自我。
  (作者系茂名市祥和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