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11-08期 第B4/B5版:11.8记者节

求知、求真、发现美

  

张越
  记者,是一个永远拿着问号到处敲门的人。而我这么一敲,就敲了十年。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却足以改变人生、重塑三观。这逝去的十年光阴,又让我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的思绪穿越回了自己的起点——2007年12月10日,我首次以茂名日报记者的身份,跟随前辈记者黄昌明,采访了位于茂南区公馆镇的三高良种繁殖基地,并随后在《茂名日报》上刊发了采访稿件。“第一次”采访的我虽然生涩,但依然从前辈记者的身上,读出了强烈的“求知欲”——“等等,我想问一下……”“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我还有一个问题……”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问清楚不罢休的韧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于是我明白了,作为记者要懂得“求知”。随后的我,便开始了自己“求知”却又充满“未知”的人生征途。而在此征途上,让我最为难忘的就是参与了“包茂高速全线行”专题采访——
  2015年10月18日,“包茂高速全线行”采访组驱车出发,开始了从浩瀚南海到内蒙古辽阔草原的“求知之行”。一路走来,我们纵贯了7个省(市、区),两跨黄河、长江,行程13000多公里,历时50天。
  在这条以茂名命名的高速公路上,我们见识了沿线城市如何谋划“高速经济”、如何立足自身特色戮力发展的宝贵经验。同时,我们还结识了很多“人在他乡”的茂名人,倾听了他们苦辣酸甜的奋斗史……通过采访,我们将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通过新闻稿件,我们将见闻与感悟表达了出来;通过报纸版面的文字和照片,我们与读者一同畅游于“新知”的星晨大海……是的,记者采访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知道”,还是为了与读者们分享新知,同时共勉“求知”时的满足和愉悦。这不,今年6月下旬,报社再次组织采访组去到惠州,就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新区建设、城市扩容提质和文明创建等方面进行了采访报道--目的就是希望成为读者的眼睛和耳朵,为读者拓展认知世界充当“探路者”。在人们的印象中,新闻记者还有一个显著特性--爱挑刺。比如哪个招牌有错别字啦,朋友们聊天用错一个词语啦,“路边社”那漏洞百出的小道消息啦,都会成为新闻记者们“无情鞭挞”的对象。这是因为,新闻记者天然具有“求真”的基本属性--我国著名报人邹韬奋先生曾说过:“记者,说到底,是社会的良心”。而我这十年,亦是践行不止……为了求真,我曾暗访过被勒令停产整改却顶风生产的实心粘土砖厂;为了求真,我多次赴阳江跟踪采访,见证了人在他乡茂名打工仔李弟的维权之路;为了求真,我实地踏访高州冼太大桥建设现场,与施工人员探究工程进度“慢吞吞”的缘由……因此,有人会说记者“冷”。但我要说,记者都是“闷骚”的,你得从他笔尖的文字,读出那股涌动的热情。记者那袭冷峻、锐利的眼神,亦是用来“发现美”的--
  这些年,我记录了水上飞艇驾驶员黄亚麒。他在台风“启德”肆虐茂名,11名渔民所在渔船因机械故障抛锚的危险时刻,一句“天黑前可以再去一次,我有把握把人救回来!”重燃了大家的希望,并最终创造了"8.17"海上救援的奇迹。这些年,我记录了茂名援藏医生利鸿胜、罗朝汉。他们在危急时刻不顾当天的奔波劳累,在青藏高原“天路”之上勇担当、伸援手,抢救回了一名突发高原反应军嫂的生命。这些年,我记录了珠海市驻茂名滨海新区扶贫干部张伟华。他对扶贫村的爱,感动了村民也感动了家人,妻儿的一句“我们娘俩支持你扶贫”让他热泪盈眶……
  回过神来,十年记者生涯转瞬而逝,虽千言万语却难以尽述。但“求知、求真、发现美”这7个字、3个词,却融入了我的血液,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甚至,成就了我的生命姿态。
  回首十年,也曾艰辛泪目却无悔此行,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