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11-01期 第A6版:影像

长虹卧波 甘霖畅流——茂名水利渡槽剪影

图片/本报记者 丘立贺 黄信涛 甘杨松 闵灿 文字/ 通讯员 黄晓东

  • 高州水库灌区鉴西支渠秧地坡渡槽,始建于1964年,设计灌溉面积2.5万亩。<br>
  •   信宜市怀乡镇含沙村汶水渡槽,灌溉农田面积达1.68万亩。<br>
  • 半个世纪前建设的高州博位渡槽由石料砌成,目前依然屹立不倒,体现了建设者的不凡技术。<br>
  •   ◀记者深入乡村采访水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br>
  • 龙子陂渡槽位于高州市分界镇南山村,总长度达1640米。<br>
  • 七迳镇的王会桥渡槽遗迹。<br>
  • 位于茂南区袂花镇的铜鼓岭渡槽是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br>
  • 七角河渡槽位于化州市笪桥镇水塘村,灌溉面积46000亩。<br>
  •   高州水库茂高干渠义山渡槽始建于1964年,重建于2015年,灌溉面积13万亩。<br>
  • 名湖水库引水渡槽于1997年11月投入使用至今,是茂名市区的供水大动脉为茂名市中心城区和水东湾新城日供生活用水30万吨。


  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中华民族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文化,茂名人民在水利建设中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水利文化遗产。横跨在山间、田野上的渡槽,尽管有些已经弃旧建新,有些已经失去灌溉的功能,但其却见证了我市水利建设的蓬勃发展。
  建国初期所建渡槽多采用木、砌石及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槽身过水断面多为矩形,支撑结构多为重力式槽墩,跨度和流量一般不大,施工方法多为现场浇筑。20世纪60年代以后,施工方法向预制装配化发展。各种类型的排架结构、空心墩、钢筋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及预应力混凝土渡槽相继出现。随着大型灌区工程的发展,为适应大流量、大跨度、便于预制吊装的要求,渡槽的施工建设,又采用了各种拱式与梁式结构。茂名拥有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铜鼓岭渡槽,拥有在县建县管渡槽中难得一见的桁架拱支承结构渡槽——石壁头渡槽,拥有扒杆这种单件起重30吨以上的简单结构的人力起重土法装备,1964年前后广泛用于碧桥、西江、大同等渡槽施工建设。除此之外,茂名还拥有大量的排架结构、空心墩渡槽,以及名不见经传的无筋、少筋渡槽。
  茂名的地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土类土种达8类192种之多,面对这种独特地理环境,茂名人民创造性地修建了一大批渡槽,碧水长流间,滋润了百姓的心田,也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如同天上的彩虹,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茂名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兴修水利,基本改变了茂名一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苦旱面貌。目前,茂名水利体系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形成了以高州水库为龙头,大中型水利工程、蓄引提水工程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水资源配置供水系统。茂名也因水而兴,成为了广东省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荔枝、香蕉、龙眼等“岭南佳果”驰名中外,是中国水果生产基地,水产养殖享誉盛名,是“中国罗非鱼之都”。同时,茂名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石化生产出口基地和广东省的能源基地。
  茂名市水务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联合茂名日报社组织摄影记者对渡槽进行现场拍摄,历时半年有余。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保护了水文化遗产,这对弘扬传承茂名水文化、宣传普及基本国情水情、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迪和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