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9-13期 第B5版:往事

榕树村的挑夫

  李仕汉
  “挑夫”,又称“脚夫”,是为他人挑物谋生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老家高州大井榕树村也有好几个挑夫。他们没有什么组织,也不是脱产的专业队伍,他们农忙下田,农闲为他人挑物谋生。当时在大井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岸车夫,榕树村的挑夫”。那时,没有公路通往东岸,要靠手推车(又名鸡公车)运载货物到东岸圩。榕树村近河近大井圩,因此挑担谋生的人比较多。
  榕树村的挑夫年龄多在30岁左右,个个身强力壮,每人都备有一套干重活挑长担的工具:扁担、竹帽、蓑衣、箩筐、一对橡胶底有四个耳扎脚的凉鞋(又名“快鞋”)。他们使用的扁担十分讲究,有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无论采自森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都是相同的,两端窄,中间宽,长短各异,一般长度为150厘米,酷似简简单单的“一”字。那时,农人对扁担曾流传过一首歌谣:“板凳宽,扁担长。板凳自在,扁担凄凉。”意思是说板凳是让人坐的,扁担是用来做苦力工的。
  李兆兴大叔是这班挑夫中的佼佼者。他身高一米六几,性格善良,为人大方,干活卖力,挑起近百公斤重的担子还能健步如飞。挑夫们都很尊重他,他到哪里干活,大家都跟着去。在贫穷落后的年代,交通运输很不发达,大井虽有公路过境,但车辆很少,汽车多是烧锅炉靠水蒸气推动的,货运流通相当滞后。那些日子,大井圩店铺进货,粮站稻谷进出,江河上木船、竹排卸货上岸,石咀砖瓦厂装砖坯入窑,砖瓦成品出窑等,都离不开挑夫。我听兆兴大叔说过,去电白水东挑盐是路程最远的重活,但又不得不去。因为村里人需要食盐,圩市的盐价格很贵,自己挑盐回来,分给各家各户,大家再凑合些路费给挑夫,还是合算。有一次,兆兴大叔邀了六个伙计徒步去电白挑盐,每人挑60公斤,按常规有三天时间就足够了,但中途发生了意外。第三天中午回到高州时,罗永信三叔突患感冒发烧,四肢无力,难以挑担赶路,当时有人建议他把盐就地卖掉,徒步回家。兆兴大叔不赞同,他说:“大家既然是伙计,就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把永信的盐分给大家挑,按平均数再给我增加10斤。”于是,大家鼓起勇气,硬是把盐挑回到村里。最后,还将同样数量的盐分回给三叔,三叔心里无比激动。
  榕树村有间民办榨糖厂,承担本村农户及周边群众种植的甘蔗加工制糖。每年榨季,挑夫都被糖厂聘请入厂打工。村民的甘蔗,一般由农户申请,糖厂按顺序安排收获。砍伐、修蔗、挑运回厂,是糖厂工作量最大、最辛苦的露天作业。挑夫们收获甘蔗时不但挑担量大,而且熟练快捷,因而深受群众欢迎。挑夫们还热心助人,罗屋村亚坤婶是个寡妇,家里种有一亩多甘蔗,收获期到了,恰好遇上她儿子生病,她忙不过来收甘蔗,兆兴大叔见状,便带领挑夫义务帮她收甘蔗,令亚坤婶感激不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榕树村的挑夫大多在十年前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他们吃苦耐劳、热心助人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