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7-14期 第B4版:荔风

一座小城,三个人的乐队

  ■张慧谋
  余李茂对余李绍说,不再走了,就留在老家,不再走了。
  可余李绍还是走了,奔丽江而去。不过他在故乡埋下了一颗种子,萌发钟鼓楼乐队第一张原创专辑《青史流芳》的念头。他老家村子不远的丁村,是冼太夫人出生地,这位比他早生一千多年的长辈,是位非常了得的历史人物,《青史流芳》这首原创歌曲,便是他怀着敬仰之心为冼太夫人而创作的。
  几个月后,余李绍终于在春节前披着一身风尘从丽江回到老家,回到故乡小城,他不再走了。
  ——题记
  钟鼓楼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切入口。这座建于明代的古楼,依然矗立在小城十字街头,它孤独而寂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它是一座无鲜活生命迹象的建筑,但它,却承载隐潜着太多的历史和故事。
  每每回故乡,路过十字街口时,都会抬头看它一眼。看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总觉得,只有看它一眼,才会找回儿时的感觉,重温那段老宣纸般泛黄的时光。
  可是最近,却被一首流行于网络的《再见钟鼓楼》深深打动我。
  这首原创歌曲,是三位本土八零后青年人的代表作之一。他们的歌声纯净无尘,配曲行云流水,歌词里有种别离又重逢的淡淡忧伤与眷恋。凭我判断,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纯粹是一种天赋,一种心性的发挥,质朴自然,以不曾修饰的“真”感动听众。
  那年在晨光中见到你
  你无言矗立在十字街头
  忽然间我的心在颤抖
  你的沧桑就像我的哀愁
  多少风风雨雨的过往
  有人活着有人已经离开
  时光就像浮云般游走
  青春飞逝一去不回头
  这是直接抄录《再见钟鼓楼》中的一段歌词,作者叫余李绍。四年前,他和他的弟弟余李茂,阳春籍青年杨达裕,在丽江古城成立“钟鼓楼乐队”,余李绍主唱兼主音吉他手,余李茂贝斯手,杨达裕键盘手。
  他们把自己打扮得像西部牛仔,巡演丽江街头,行走于乡野大地,三朵无根的云,飘到哪是哪,没有固定舞台,没有依赖,除了他们仨,再也没有同行者。他们靠天赋,靠勤奋,靠吃苦耐劳精神,建立起他们理想中的音乐殿堂。
  余李绍跟我说起他的经历。
  那年他十八岁,高中未毕业,写了一部三十万字长篇小说,投稿给作家出版社,结果是石沉大海,等不到回音,他的作家梦彻底破灭了。他说他写小说,完全是受到韩寒的影响。他梦想成为另一个“韩寒”,现实却是残酷的。
  读中学期间,余李绍还写了大量歌词,但他辍学离开学校时,这些用心血积累下来的厚厚的草稿,全交给了时间,让它们随同记忆成为灰烬。
  “从那时起,就再也不做作家梦了。”余李绍说。
  后来他去外地打工,背起简单行李和一把吉他,浪迹天涯,义无反顾。
  在深圳宝安工厂流水线上,每月赚来的工资都往家里寄,他以他微薄的收入,供养着在校读书的两个弟弟和妹妹。
  云南香格里拉是他理想中的乌托邦,他做梦都想有一天跪倒在这片神山圣水跟前。那年,他辞工去了丽江。
  举目无亲,他在老街上游荡,漫不经心的进入一家歌吧,刚好是白天歇息时段,歌吧主人闲在吧台上。余李绍见到一把吉他也闲着,便问主人:“可以借来弹一下吗?”吧主见是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就说:“可以,你随便玩玩吧。”
  拨弄几下,主人问余李绍:“你能唱歌吗?”余李绍模仿港台歌星唱腔唱了两首歌,主人感觉不错,就说:“你留下来吧。”
  在丽江古城,余李绍有了落脚点。他在歌吧帮忙,没有工资,只提供吃住,对于余李绍,算是遇上好运气了。
  余李绍从忙于台前台后到登台演出,有了一定听众,也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他继续供给两位弟妹上学。
  “后来,你去了香格里拉吗?”
  “没有,那几年都很忙,”余李绍说,“后来有去的念头,但听回来的游客说,香格里拉太乱了,不想再去,我不能让我理想中的乌托邦,破灭在眼前,要永远留下那份美好。”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余李茂大学毕业了,他所学的专业是机械自动化,与音乐无丁点儿搭边。他说他受到哥哥余李绍影响,很早就喜欢弹吉他。读中学时,他和哥哥李绍省了一个学期的部分伙食费,各自买了一把吉他,对着资料自学。
  创过业,当过工人。余李茂最终为梦为音乐出走,去了丽江,与哥哥李绍创办“钟鼓楼乐队”。同样是大学毕业后心仪丽江的杨达裕也加盟了,他们组成三人乐队主打原创和原唱。
  他们背着“故乡”穷游丽江,为生活,为梦,为艺术,开始他们酒吧驻唱歌手生涯。过去,余李绍是寄人篱下,无根之萍,现在有了他们结盟,便开始了他们梦想拥有的生活。
  杨达裕说,那年与两个同学去丽江,他们没留下,我留下了,打算不再回去。他有较好的钢琴基础,向往的是一种自由散漫的生活,尽管大学刚毕业,可以选择其他职业,但他的心回不去了,灵魂落在了丽江。
  结识余李绍后,他跟他学吉他。他们时聚时散。他曾在束河古镇呆过一些日子,那里是丽江水系源头,茶马古道驿站,离玉龙雪山不远,抬头就能看见皑皑雪峰。
  丽江也好,束河古镇也罢,都不是他们的久留之地。那里,可以造梦,不可以圆梦。当青春焰火开始降温,慢慢熄灭下来,他们才意识到,前途并非一片光明。彷徨、徘徊、失落,甚至找不到方向感。
  自学十一年钢琴与手鼓的余李绍,曾一度放下手头所有的活,开始自学电脑音乐制作。一年后,推出他个人原创专辑《殇》。
  余李茂却在此期间离开丽江,父母年渐老,他要回去照顾,关键是余李绍一直没有安家之念,父母迫切要他们承传家族香火,余李茂只好回去。
  后来因为家里有要事,杨达裕也从丽江回了阳春老家。
  去年六月间,留着披肩长发肤黑形瘦的余李绍回到老家,一日他与弟弟余李茂游庄山,这是一处旧县城郊北的名胜古迹,文人骚客多有留题。他们被山崖边刻在巨石上的“故乡山”三只朱红大字深深吸引住了。
  故乡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呈现在眼前,余李绍有种久违而陌生的感觉。
  他要创作一首《故乡山》,但他对故乡山历史的了解一片空白,后来他上网搜索,终于找到我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故乡山》。
  “老师,在网上找到你写的那篇散文《故乡山》时,我才明白这座山的历史,原来如此厚重。”那个下午在钟鼓楼音乐吧聊天时,余李绍对我说。
  余李绍的《故乡山》却别有一番情怀:
  自古故土最难离,海飞云伫立
  常使英雄最无意,归来泪满襟
  田园不复青草绿,明月照大地
  岁月无情人老去,叶落是归期
  
  故乡山下山泉流,清风抚哀愁
  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难回首
  青山依旧朱颜改,几度夕阳红
  人生长恨水长东,举目望苍穹
  从歌词里不难看出,余李绍内心一直装着“故乡”,只是青春尚早,血气方刚的棱棱角角,未受到磨砺和挫折,那颗骚动的青春之心,无暇去想及故乡的山山水水。当“故乡”如此近距离与他相遇时,灵魂触动了,深深地触动了。
  尽管青春依然与他同在,但余李绍觉得,“田园不复青草绿”、“岁月无情人老去”、“叶落是归期”。他荒芜的内心,仿佛一下子老了百岁,两百岁。一路的兜兜转转、碰碰撞撞,他终于归来了,故乡敞开辽阔的怀抱等着他归来。
  余李茂对余李绍说,不再走了,就留在老家,不再走了。
  可余李绍还是走了,奔丽江而去。不过他在故乡埋下了一颗种子,萌发钟鼓楼乐队第一张原创专辑《青史流芳》的念头。他老家村子不远的丁村,是冼太夫人出生地,这位比他早生一千多年的长辈,是位非常了得的历史人物,《青史流芳》这首原创歌曲,便是他怀着敬仰之心为冼太夫人而创作的。
  几个月后,余李绍终于在春节前披着一身风尘从丽江回到老家,回到故乡小城,他不再走了。
  小城寒冷的除夕夜,余李绍开始创作《再见钟鼓楼》、《故乡山》等原创歌曲。今年五月间,他在网络发布钟鼓楼乐队第一张原创专辑《青史流芳》。一时间,他们仨成了网上红人、青少年追捧的焦点人物。
  他们不走了。在小城边,他们租下一个地方,模仿着丽江古城音乐吧的风格,从门窗,室内室外,都是余李茂亲自动手打造。这就是他们仨的圆梦之所“钟鼓楼音乐吧”。
  故乡有了他们置身填词写曲尽情放歌的地方。三个一身西部牛仔打扮的他们,背着吉他和贝斯,时而闪现在冼太故里景区千年娘娘庙的老墙边,时而登上乡村戏台,时而出现在众人拥簇的音乐吧小舞台上。
  那天我在钟鼓楼音乐吧与他们仨闲聊。余李茂说,创作一首作品并不难,难就难在音乐制作,我们没有录音棚,没有像样的设备,只有一台电脑。二十多首原创歌曲的配音乐制,都是在他城郊乡下的家中进行。
  “我们在家里腾出一间房子,”余李茂说,“为了达到吸音效果,把家中的棉被都挂到墙上,被子不够用,连叔叔家的也借来了。”
  可是,听过他们制作的音乐视频的人,都说好,都为他们优美的旋律,为余李绍反串女声惟妙惟肖的天籁之音而陶醉。
  而我认为,《故乡山》是他们仨的回归之作,《青史流芳》则是他们的扛鼎之作。这首歌借鉴了香港著名词曲家黄霑先生的创作风格,旋律大气磅礴,词意厚重辽阔,真正唱出了岭南圣母巾帼英雄冼夫人的豪迈气概和英雄本色。
  风沙之中,巾帼英雄
  号角四方动
  傲气冲天,千军上路
  豪情永照耀
  
  英姿高风,巾帼英雄
  热血朝与暮
  狂歌一曲,浊酒一杯
  万里江山风光正好
  可以说,这是血与火锻造出来的歌词,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当我坐在钟鼓楼音乐吧面对小舞台,他们仨背对落地玻璃窗外的强光,以娴熟的手法弹着键盘和拨弄吉他演唱《青史流芳》时,时光仿佛倒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想起年轻时看电影《霍元甲》的场景,《万里长城永不倒》主题曲铿锵有力气壮山河的旋律,依然环绕回旋在脑际间。
  他们仨,舞台上的形象,远远超越现实中貌不惊人的他们。
  逆光中的他们仨,让我有了仰视的欲望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