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7-10期 第B6版:以标惠州看茂名.新区建设

新区之路:集聚发展协同共进

  •   环大亚湾新区双月湾。<br>  杨建业摄<br>
  •   潼湖镇镇委书记李峰为本报记者介绍该镇绿色产业发展规划。<br>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林奕余摄<br>

  连日来,茂名日报社“对标惠州”采访组走访了惠州的山山水水。给记者印象很深的是,这里的产业经济发展极为集聚———
  仲恺高新区正经历“三次创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82家,并在核心区域形成全国唯一 一家以云计算产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一家;“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成为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区域内81宗现代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52亿元,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显;“绿色引擎”潼湖生态智慧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平台,引进引领性项目14宗、研发机构10家、企业研发中心9家,一座生态与智慧并重的“广东硅谷”正在成型;另外,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中韩(惠州)产业园成为中韩自贸协定中国三个园区之一……
  可以看到,各大发展平台已然成为推动惠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可以预见,这些强大的发展平台还将在惠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重大战略上,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经验
“蓝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
  2014年6月设立的惠州环大亚湾新区,是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新区位于惠州南部,区域范围包括惠阳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境,以及惠东县境内324国道以南的6个镇、2个旅游管理区,共20个镇(街道、管理 区),陆 地 面 积2168平方公里,约占全惠州市的1/5;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81.4公里,涵盖了全惠州市的海域和海岸线。
  环大亚湾新区作为惠州市发展的“蓝色引擎”,去年GDP逾1146亿元。特别是在全球石化行业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该区仍以占全市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3的经济总量和近1/2的税收,在全市所占份额持续上升,发展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而近年来,“绿色”亦成为了环大亚湾新区经济发展的基底色。该区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这条绿色发展路径,实现了绿色崛起和城市升值的双赢目标,一座现代化的生态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和谐之城的英姿也正逐渐显现。
“蓝色引擎”显威力——
世界级生态型石化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根据省政府批复的《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环大亚湾新区有五大战略定位:一是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二是广东陆海统筹综合发展试验区;三是珠三角辐射粤东粤北增长极;四是港城融合生态湾区;五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新区先后编制和实施了11个专项规划、3个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3个重点公园总体规划,形成了“1+11+3+3”系统规划。这些规划涉及了空间发展、产业发展、旅游发展、干线公路网、基础设施、低碳生态等,为新区发展奠定了基调。
  环大亚湾新区设立之初,石化产业是新区最突出的“产业代表”,在5个战略定位中,“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也最靠前。目前,大亚湾石化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按计划2017年大亚湾石化产业规模将进入世界30强行列,初步建成世界级生态型石化基地,预计到2020年进入世界石化行业10强。
  据悉,环大亚湾新区石化区目前已落户项目79宗,总投资1678亿元,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投资项目53宗,总投资约1500亿元。区内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90%,是名符其实的“优等生俱乐部”。
  但新区对产业发展的谋划并不止步于此,而是按照“石化为基、多元发展、高端为本、创新引领”的产业路径进行布局,努力做深、做精“海洋文章”——
  去年,环大亚湾新区滨海接待游客14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5亿元,分别增长14.4%、35.3%;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初现雏形,并逐步加快与深圳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带的联动发展。
  同时,以伯恩光学等为代表,电子信息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2016年和今年一季度,新区规模以上电子行业产值分别达732.4亿元和178.5亿元,约占全市的21.1%。
  去年,惠州港吞吐量达8805万吨,增长28%,目标为“亿吨大港”的大型现代港口物流基地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已经形成以石化、电子产业为引领,多产业协调共进的发展势头。
“绿色发展”成标配——
着力打造绿色现代活力海岸
  如今在大亚湾,绿色经济成为驱动发展的一道亮点。
  对石化区40多家石化企业实施网格化管理;对石化区大气特征因子物、异味源企业实施动态监测;在全省率先开展园区地下水监测;对入园的项目环评审批实施正负面清单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相关规范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一律一票否决……
  一个个“组合拳”,增强了石化区升级发展的绿色动力,并由此获得广东省第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和首批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区称号。
  同时,环大亚湾新区还极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两年来,大亚湾开发区每年将超过70%的财政收入投向民生领域,精心呵护生态环境,着力建设“活力湾区、魅力湾区、幸福湾区”。2015年以来,大亚湾开发区共投入20亿元,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的薄弱环节建设水平。
  环大亚湾新区还在岸线管理上发力,着力打造绿色现代活力海岸——今年4月,惠州出台了全省首部地市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这份历时两年编制的规划,成为了惠州海岸带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并将为全省相关工作探路作示范。
  据了解,《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在海岸带的生态保护、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空间资源管制、景观系统管制、公共空间管制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和指引,并提出要打造广东省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珠三角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区、惠州市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示范区。
  “未来,这里将形成‘西城东憩、陆海联动’的总体发展态势。”环大亚湾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如何打造活力海岸,赋予这条海岸线全新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规划》的立意所在。
  《规划》根据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低效污染产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一轴、一带、多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以及根据海岛分布特征形成的“一心、一链、八群”的海岛空间格局。
  根据《规划》,将确保区域内陆海在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开发建设上协调一致。西部海岸段将重点发展传统城镇和传统海洋产业(石化、港口),东部海岸段则重点建设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区、体验经济、新型海洋产业。
亮点
仲恺高新区——
推动“三次创业”建设城市创新组团
  仲恺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全国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为该区的“一次创业”。
  但该区经过多年发展后遭遇发展瓶颈,2010年前甚至面临被摘牌的危险。于是,该区在2010年启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区)一级行政管理权限,建立一级财政管理体制,扩大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开启了“二次创业”的大幕。2014年,仲恺高新区在全国106家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从2010年的倒数上升至顺数30名左右。
  目前,仲恺高新区正处于“三次创业”的新征程上,正在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型的国家级高新区——区内的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中韩产业园、潼湖生态智慧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发展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记者在仲恺高新区“2017年工作计划”中看到,该区将全面打响“创新能力提升”战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成为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创新组团。聚集有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创新产业的仲凯高新区,当然有这个底气——
  据统计,目前仲恺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达到182家,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上市公司9家,近3000多家中外企业在区内投资办厂。同时,仲恺高新区还以打造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契机,加速发展以平板显示、移动互联网、新能源、LED、云计算和智慧装备制造为主导的“4+2”战略性新兴产业。该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惠州LED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智能终端产业)示范基地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等。
  据悉,2016年仲恺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580.4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713.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3亿元,与2011年相比都增长1倍以上,甚至三四倍。其中,仲恺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81.6%,“三高聚集”的仲恺高新区已然成为惠州城市发展的“核动力”,为惠州打造创新智慧城市,成为广东的“智造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潼湖镇——
“夹缝”中抢抓大机遇
  “以前潼湖镇是求人投资,现在是选商选资。”惠州仲恺高新区潼湖镇镇委书记李峰是高州大坡人,在与我们这些“老乡”聊天时不无骄傲的这样说。
  李峰的“骄傲”,来源于正在面对的重大发展机遇——
  潼湖镇地处惠州西部,与东莞、深圳极近,又是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这2个惠州市重大发展平台的政策双重覆盖区域,甚至可以被称为“多重优势夹缝区”。加上近年来当地交通大发展,出入口就在镇上的仁深高速公路(S27)在建,南北不远就是已通车的广惠高速公路(S21)和潮莞高速公路(S20),让潼湖镇一下子成了“投资洼地”,成了投资者眼里的“香馍馍”。
  “有东莞客商来惠州考察,刚到潼湖就不走了。但我们坚持只要高新技术和生态产业项目。”李峰说,潼湖镇的发展机遇虽然让人很高兴,但决不能突破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发展规划和定位。他表示,潼湖镇未来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创新工业,打造具有创新和示范性的特色小镇。
  光说不练假把式,潼湖镇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在路上”——自2016年至今,该镇已引进重大项目9宗,投资总额约641.5亿元。引进项目以乐华城、金彩虹、蔚蓝体育、德胜电缆、城基生态园、万邦LED、伟江锂电池、乐庭电缆、银山科技这些科技、生态类项目为主。目前,该镇在建项目投资额达39.82亿元。
思考
协同起来力量大
  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的优势重叠,造就了潼湖镇当前的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可以预见,作为政策重叠区域,该镇未来必将要面对平台间协作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也将直接考验该镇,乃至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协作发展能力。
  惠州不是第一次面对“协同”的问题。仲恺高新区在2010年“二次创业”时,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全区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区)一级行政管理权限,建立一级财政管理体制,扩大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从而达到了体制上“协同作战”,进而成就了这个“全市最大的经济体”。
  达到协同的还有“环大亚湾方案”——环大亚湾新区自设立以来,就在积极探索如何打好“协同发展”牌,希望通过加强大亚湾、惠阳、惠东三县(区)之间的对接合作和共建共享,全面提升新区整体竞争力。为此,环大亚湾新区建立健全了“新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5个专责工作小组,共同谋划和推进连接路建设、跨界河涌综合治理、重点生态项目建设等事项。环大亚湾新区以占全市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全惠州市1/3的经济总量和近1/2的税收,已是其“协同发展”成绩最好的注脚。
  凡事和则兴,乱则废。我们是否可以从惠州“协同发展”的成功标本中,学习什么经验呢?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