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6-14期 第2版:热评/重磅

个人信息

  画里话外
  图/文陶小莫 杜燕盛
  新京报昨日报道,将电话调成“只接电话簿号码”模式后,周栋(化名)喘了口气:“终于可以暂时清净下了。”2017年1月,周栋看上了重庆一个楼盘户型,并在2月底缴钱签了合同。很快,购房的喜悦被随之而来的电话骚扰打破。在签约第二天上午,他开始频繁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轰炸”。对方热情地推荐各个价位的装修,并力邀他去公司现场参观样板间。“当天接到10多个电话。除了知道我的姓名、电话号码外,还能详细地说出小区名字、楼盘位置,以及我购买房屋的楼层门牌和户型大小,这肯定是个人信息被泄露出去了!”周栋说。
  近年来公安系统多起侦办销售户主信息的案件报道中,嫌疑人身份多为房地产商内部人员。但是,包括开发商签约部门、销售部门,以及代理机构、银行信贷部门、物业管理公司,还有房管部门的网站漏洞都可能成为业主信息外泄的渠道,因此消费者很难找准真正的泄露源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出台。《解释》称,将从今年6月1日起实施,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和适用法律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希望有关部门接到报案后顺藤摸瓜,将嫌疑人绳之以法,甚至在无报案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刹住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歪风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