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4-24期 第2版:论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学习贯彻重要批示精神 不断增强茂名后发优势

  

唐少莲
  今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项工作,希望广东做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广东发展把脉定位,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性、真理性、指导性。
  作为地处粤西的茂名市,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过程中,究竟应当如何准确领会批示的精神实质,如何把贯彻落实批示精神与实现茂名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如何清醒认识茂名在整个广东乃至全国发展中的定位,从而以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来实现自己的使命担当呢?
  实事求是地说,茂名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不过,与发达地区相比,茂名在实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中还面临诸多劣势和困境。主要包括: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向粤西的技术传导机制和技术升级渠道还不畅通,尚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能激发粤西地区在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创新动能,由此导致茂名知识、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相对贫困与匮乏,使茂名等欠发达地区长期处于远远追赶而难以超越的尴尬境地;资本短缺、贸易不发达、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收入较低等,既造成较低水平的供给,也造成较低水平的需求,不能给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供给和需求两端的疲软容易形成纳克斯所谓“贫困的恶性循环”;茂名在创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协调、交通不便带来的区位劣势、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城市化水平不高以及传统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效益低下等困境。更关键的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残存着不少保守的思想观念、僵化的制度惯性以及指令性经济等现象,地方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不高,实现后发优势的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因此,要把茂名的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就要以习总书记的批示精神为指引,紧密联系地方实际,找准地方发展定位,紧紧抓住发展新理念这个牛鼻子,发现、吸纳、集聚和创造各种后发优势要素,实现茂名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在承载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实质上体现的是产业跟进策略,即当珠三角的企业向更加高端、更加上游的主导产业转型以后,包括茂名在内的欠发达地区随后跟进,趁机占领相关产业领域和市场。这种产业转移有两个潜在的风险:一是由于此类产业转移政府主导的色彩十分浓郁,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不足,易导致转移产业在市场开拓、产业协同、地企协作等方面举步维艰。二是基于承接和转移的定位,茂名等地虽然在人力、原材料、土地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少先天优势,但被转移产业往往满足于原有的产品定位和技术能力,使得技术创新的动能也相对不足。茂名要与广东一起“走在前列”,既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总体要求是做到“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即延长第一产业链条,使之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第二产业’聚精会神’(即全神贯注把茂名石化系列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上山下海’(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拓展生产型服务业向现代农业、海洋渔业等的发展空间)”,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鲜活例证,更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着眼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缩短与先进技术的差距,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打造自主知识品牌,勇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标杆。否则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二是要在改善地方治理中实现制度创新。茂名不但要充分挖掘现有政策的红利空间,用好用足税收优惠、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高地方治理水平来满足有效制度的需求。欠发达地区一方面可以借鉴珠三角等地大部制改革以及决策、执行、监督权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等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吸收借鉴有益的游戏规则,从而避免错误的路径选择,减少制度创新成本;另一方面,茂名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责任型、廉洁型、法治型、高效型政府而吸引和凝聚发展要素,获得后发利益。茂名必须破除重人情轻理性、重实惠轻规则、重权力轻市场、重本位轻大局的陋习,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在全市开展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试点工作,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劣势向后发优势转化的制度安排,花大力气扭转不良官场风气。
  三是要在补足自身短板中实现同步发展。茂名发展最大短板有两个,其一地处粤西带来的交通不便,其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带来的人才资源短缺困境。目前我市实施的交通大会战正在突破茂名发展所面临的交通瓶颈,“四横两纵”的铁路网和“三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疏通了茂名发展的经脉和血管。但另一方面,茂名在引进人才资源方面的力度仍显不足,高层次、高水平、高影响力人才资源的匮乏正成为制约茂名发展的一道强力枷锁。茂名决不能安于“欠发达”的现状,应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批示精神为动力,瞄准发达地区实现同步发展;通过疏通经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开放发展;通过人才引育主动集聚后发优势要素,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