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4-11期 第B6版:两广九市报业联盟专版.肇庆

国家级玉雕大师方国勇

以梦为马与玉结缘兼容并包匠心传承

  • 方国勇<br>
  • 马上发财(菜)<br>
  • 山水系:丝绸之路<br>
  

创文明城市
致敬四会玉器工匠
——系列报道之二
  四会,这个全国各地玉雕工匠聚集的地方,从来不缺乏艺术精品的诞生,更形成了以玉石文化为核心的城市精神。这其中既有老一辈玉雕大师们对技艺精益求精的不懈坚持,也有怀揣理想的新一代的玉雕人勇敢加入,这就包括了来自福建莆田的方国勇。
  1984年出生的方国勇,是实实在在的“80后”。从初中毕业四处学艺,到后来在四会创业,成为青年一代玉雕匠人中的佼佼者,并成功拿下国家级玉雕大师的头衔。谈及今日的成就,他表示,这是前辈打下的基础,加上自己一点大胆尝试得来的,是四会这座文明城市的海纳百川给了自己展示的舞台。
  谦逊和踏实,是记者对四会玉雕匠人的最真实感受,也正是有成百上千个像方国勇的一样的年轻匠人,不断踏上四会这片热土,为玉器产业输送新鲜血液,才使得“玉器之乡”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为正在创建全国县域文明城市的四会增添了丰富内涵和有力支撑。
专题撰文 西江日报记者高静
与玉结缘 小小学徒学成玉雕大师
  方国勇出生在我国著名雕刻之乡莆田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在他记忆里,老家庙宇众多,大多数人也都从事泥塑工作,儿童时期揉捏泥土,制作佛像是他最喜欢的活动。
  故乡浓郁的艺术气息造就了方国勇热爱艺术的品质,也为他匠人事业提供了最初的土壤。初中毕业后,方国勇在机缘巧合下来到四会。当时,四会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让年轻的方国勇心潮澎湃。而来自四面八方的玉雕匠人在此落地生根,成就一番事业,更让他心生向往。
  抱着“见到一人学会一招”的心态,方国勇从最初的学徒做起,经过几年脚踏实地学习、积淀,他从一无所有到“一人撑起工厂的生死存亡”。而在十几年前,四会玉器市场上还处于初创期,作品也以单一的传统挂件居多,精美的摆件并不多见。那时的方国勇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着“淘宝、学艺”的心态,到玉器街来回瞎逛。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家店内摆了两件精美的玉雕摆件,顿时眼前一亮。“原来电视上那种晶莹剔透的精品真的存在!”从此,他放弃了午休,每天都去偷偷瞄一眼橱窗里的摆件。“当时穷,穿得很邋遢,也不敢停下来进店仔细观察,只好来回‘路过’偷看。”回忆往事,方国勇笑着说。靠着一天三趟的来回观察,一周后他记住了摆件每个细节,并自信能做出同样的精品。
  如今,走在四会的玉器街,产品包括摆件、玩件、挂件、饰件等,种类齐全。近年来,玉器产业更是向“高、尖、精、全”方向发展,玉器产品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天光墟、玉器街、中国(四会)国际玉器城、万兴隆翡翠城、四会翡翠摆件城的名头更是闻名中外。
  能够在百家争鸣的四会玉器行业站稳脚跟,并从工人成为工匠大师,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以梦为马,与玉结缘,方国勇正是靠着艰苦学习和扎实的琢玉功底,以心无旁骛、潜心静思的心态,终于实现了从学徒工到国家级玉雕大师的华丽转身。
  突破传统作品《一带一路》拍出千万高价
  天刚亮,四会最大的玉器市场天光墟已经人声鼎沸。自从2002年四会市政府为了扶持玉器产业,将四会大道旁一块近3万平方米的厂房用地被改建为“玉器天光墟”以来,这里就成了五湖四海玉器商人聚集的“圣地”。
  如今,天光墟市场里,3000多个摊位被抢夺一空,高峰时每天都有超过百万元的成交额。
  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上,方国勇都会来天光墟市场走一圈,为的是寻找上好的原石和研究同行的作品,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回到嘈杂的工厂,还有另一件事情等着他——教授年轻的弟子学习雕刻技艺,这也是他的日常习惯。
  其实,如果没人点明,很难想象这位装扮像个普通上班族的青年人已经是位国家级玉雕大师,而他的作品《一带一路》前不久更是拍出了千万元价格,并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提起作品《一带一路》,方国勇打开了话匣子:“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部署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让我想到要把时事政治用玉雕的手法表现出来。”彼时,方国勇手中材料并不完美,原石有裂痕还有棉絮。“雕玉要谋定而动,比如一个位置设想好做挑夫的,结果做着发现这个位置不能做了,那么旁边的东西要随时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对料子有充分的了解,对人物和场景都有合理的规划,是方国勇动手雕玉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夜观察原料、绘画图稿,最终方国勇决定将这个作品设定为从城市到沙漠的场景,设计了7层高度。然而,另外一个难题又摆在了面前:由于雕工复杂,工具也要特制,这又耗费了方国勇大量时间。
  “玉雕就像爬山,要从‘对峙’到‘超越’。”经过设计、雕刻、打磨、抛光......历时大半年,方国勇用玉雕这种古朴的方式,完成了这件带有对

“一带一路”美好愿景的作品,把民族文化传播得更深远。
  博采众长“福建门徒”求教“河南行家”
  初学玉雕,方国勇就发现市场上有很多是“快餐作品”,即便是玲珑剔透的材料,做出来的玉雕却都是粗制滥造——观音手只有两个手指头、关公没有眉毛……不能让这群人毁掉四会玉器的名声,要去钻研、去改变,是方国勇当时的信念。
  四会是著名的“玉器之乡”,有近15万玉器从业人员,四会本地人、福建莆田人、河南南阳人“三分天下”,形成了基本产业格局。业内称呼的“福建派”在四会从事翡翠玉器制作已经有20年历史,也是最早一批来四会的玉雕师父。但早期的福建玉雕人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作品制作粗糙同样饱受诟病。
  作为“福建门徒”的方国勇不想故步自封,他把追求精工细作的“河南行家”视为学习的榜样。“河南派的雕工是千变万化的,可以说是雕工细致、设计精巧。我想从他们身上增进技艺。”方国勇决定要学习细致画法,改变粗放派的画法。为了求得精品,即便是一块普通的原石,他都会画几十幅手稿。
  博采众长,才能取长补短,有所突破。随着雕刻技艺的日臻精湛,方国勇决定创作他心目中的“玉白菜”。
  早期的“玉白菜”工艺制作注重多元素,业内普遍认可“工大于美”,认为工艺越复杂越好看。这就造成了业界好用裂纹多、底子差的原料做“白菜”造型。“各种元素的堆砌破坏了原石的本色,粗制滥造的作品很多。”方国勇说。
  方国勇想化繁为简:“工匠要妙笔生花。”经过多年的推广,他自成一派创作的“方氏大白菜”以雕工简单而精致,作品圆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玉石本身的质地,也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也正是方国勇用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开创了四会玉雕“美大于工”的新风气。
【对话大师】
  记者:在匠人成长之路上,你认为什么最重要?
  方国勇:我认为是技艺传承与时代发展的融合。匠人要关注时代发展,要把当代艺术跟传统艺术相融合,既要传承古代技艺,也要传承当代文化。玉器是我们要留给后人的物件,让他们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所参照,让历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此外,还要学会兼容并包,不能闭门造车,要对同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文化进行吸收融合,不断创新,与同行业朋友加强联系,共同交流,才能让更多艺术精品在我们手中诞生。
  记者: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方国勇:在艺术上不断勇攀高峰,这是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当小有成就时,不要让自己滞于市场对艺术审美的需求。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推陈出新,在作品中导入新概念、新思维、新技法,如采用抽象、变形的手法,探索创作新的造型。一路走来,有荆棘,也有鲜花。
  中国的工匠精神必然是中国文化、精神、宗教、艺术、哲学等内涵的呈现,而这种价值往往又是与时俱进的,包含着不断发展的现代审美价值和流行意识。大师是时代的大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巧用材质、工艺创作出富有当代精神内涵的作品,才是有着工匠灵魂、有生命力的艺术佳品。这也是我作为文明四会的一名普通匠人的玉器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