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7-04-11期 第B2版:文化

蕴含哲理 古为今用

——《古训小札》自序

  

许木咏
  我出生在广东鉴江平原东南部的一条小村子里。全村十户人家,分两行从北往南排列,中间只有三米宽的村巷。此地东卧一江清水,西贯一条“马路”,北立一座炮楼,南望一片田畴,环村茂林修竹,家家庭院种果,全村玲珑紧凑,环境优美。我相信,在当时的军用地图上也可能找不到这个世外桃源。可惜人们没有给它一个好听或较雅的名字,因位于一条大路的南端,故称马路头村。
  全村八十余口人,最少从清末始每户就有人外出打工。他们可能就是这个地区最早的农民工。我也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才知道“打工”这个词。他们从事的大都是店员、财会之类的工作,散布于两广方圆一、二百里的大小圩镇里。既然从事这种需要一定文化的工作,不知从哪一代开始,家家有人读书,甚至一些女孩子也粗识“之无”,不然农民工寄回信件谁看?
  我父亲就是村子里典型的农民工,十分清楚文化对立身处世的作用。待我稍懂事,就让我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之类的古训类书籍。书中那些半懂不懂或根本不知所云的文字,无法引起天性贪玩的孩子的兴趣,于是父亲给我讲故事,《三国演义》成了我人生第一本教科书。三年级时,居然在许多字根本未认识的情况下就点着煤油灯把它读完。虽然是囫囵吞枣,但最早的记忆却是最难忘的。今天读书却是一读就懂,一放就忘,书成了“引睡媒”。
  或许是爷爷对父亲要求极严,当时必读的书,父亲能把许多章句背诵出来。尤其古训警句,更能娴熟地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讲解。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农村小学是没有图书馆的,除了课本,孩子们在学校什么书也看不到,父亲就从废品收购站里以斤为单位买书回来。什么《大学》、《中庸》、《三字经》、《增广贤文》、《成语考》、《古文观止》都已经发黄、发霉。他把这些古旧书搬到屋外晒太阳,然后重新装订保存。许多书虽然大多数读不懂,但我也因比其他小孩多拥有这些“国粹”而感到自豪。几十年来多次搬家,许多书籍被精简了,而这些书却完好地摆在书架上。近年因有这类内容的新版书,它们才被冷落。
  读中学后,我对历史科最有兴趣,考试常常是满分。由于担心许多历史资料和名人名言记不住而丢失,开始做读书笔记,积累资料。后来在书籍上随心所欲地涂写,也不知自己说的对不对,反正有感就发,在自己的书上涂字不用经过批准。这种习惯竟然成了我工作以后打发剩余时间和剩余精力的办法。这些积累后来常常用在写作、讲话中,似乎效果不错。
  在阅读和思考中,我慢慢发现,古代的仁人志士,大凡有成就者,多数实践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很久以来,我萌生了从他们的实践中探索其成功轨迹的愿望。可是我是一个公职人员,公务繁冗,并且又不是历史学家,只能零散地写一些有关这类的小文章。又经日积月累,竟然有数十万字的资料。
  去年下半年后,稍有宽余,就用半年时间把它整理成十多万字的一本书,取名《古训小札》。
  辞书上说,古训,顾名思义,是古人的话,是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包括存在于典籍中的论述。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一部百家争鸣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古训包容百家之言,但又多以儒家思想作为脉络。比如儒家对知识分子人生价值有一贯的论述。《左传》说人生有三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朽。”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提出了“君子道德”。宋儒、著名理学家张载说得更具体,人必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安邦治国,为民请命的立志和实践,不仅对于古人,就是对于今人都有激励作用。许多古训其实是客观真理的浓缩,直到今天仍然流行在人们的口头和著作中,有的仍然是人们生活的准则。
  古训今天还有用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祖先几千年浓缩的思想精华,是我们特有的财富。如果将其仍然健康、有生命力的古训写一本体验或感悟的书,作为对自己的鞭策,给家人或朋友作学习参考,可能是有益的选择。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动机。不过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我至今仍怀疑,这是志大才疏,不自量力,眼高手低的选择。不管从我所受的教育、读书的数量、学问的研究、生活经历来看,我都不合适写这本书,结集时还战战兢兢,生怕误人子弟。
  古训涉及面很广,不都是积极、有益的。比如公认的古训《昔时贤文》、《弟子规》等,其中就有许多是过时或消极的内容。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宣传人际关系的不可靠,于世无益,也不是事实。更加不健康的如“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把旧时代不顾道德的敛财变成信条。这类言论如果成为生活的“准绳”,必将为害社会。这些“古训”的思想是绝对不能继承的。
  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当然有时代局限性,但有些古训在当时并非没有生活基础,并非没有道理。然而在今天是否还有价值,也在于人们如何理解,如何演绎。书中也选了一些这样的古训,尽可能张扬其积极的一面,我也不知这种演绎是否可取。
  我在写这篇自序的时候,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前立起了孔子铜像,引来了思想、文化界的争论。在“打倒孔家店”的策源地供奉九五至尊的孔子,有争论是正常的。孔子思想精华糟粕并存,有争议也说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古训”也是有争议的文化,有千古之训,亦有不足为训者,希望通过学习批评,进行有益的扬弃。
▶▶相关链接
许 木 咏
遗 作《古 训 小 札》正式出版
■记者谭筱 通讯员 何火权
  本报讯 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市作协名誉主席许木咏遗作《古训小札》,日前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古训小札》以“修身”、“齐家”、“治国”作为全书的三纲,共收入75篇文章,说古道今,侃侃而谈,不断引人入胜。该书内涵宽广,意义深刻,对资政、育人和教化都很有作用。诚如我市著名史学专家李爵勋副教授在序言中说的,该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言论、格言、警句和行动的生动叙述,深入浅出地讲人生哲理,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许木咏生前曾任茂名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宣传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公务之余,笔耕不辍,著有《镜鉴录》《母亲的文化》等书。《古训小札》是作者的第6本著作,该书凝聚了作者大量心血,是退休之后的力作,惜在世时未能出版。最近,由作者亲属和市作家协会联系出版社正式出版,完成了作者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