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1版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1-07-22期 第第01版版:要闻

抗击历史罕见旱灾 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今年我市早稻将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

本报讯(记者 关若霜 通讯员 李君列 何江)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粮食和春耕生产会议精神,认真抓好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尽管早稻遭受历史的罕见旱灾和持续低温寡照的恶劣天气的影响,全市早稻生产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全市早稻仍喜获丰收,目前收获面积已达六成,将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预计单产415公斤,比去年增加1公斤。总产64.17万吨,同比增2.23万吨。播种 面积实际完成154.62万亩,比去年增4.85万亩。 为抗击历史罕见旱灾,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力争再创历史新高,今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采取各种强有力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提高粮农种粮积极性。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抓住了春播、春种这一关键时期,力争尽快把中央、省和市里的各项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等落实到农户,使农民种粮风险降低。同时加大对惠农政策监督检查力度,防止截留、挪用、套取各项补贴资金,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稳定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总产。我市在年初及时制定下发年度粮食生产发展指导性计划,要求各县(市、区)落实粮食生产面积,保证粮食面积和总产量的任务完成。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算政策账、算产量账、算效益账、算收入账,引导和组织农民落实早稻种植计划。同时,还引导农民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品种。通过宣传引导,全市早稻播种面积达154.6万亩,实现重灾之年面积不减。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粮水平。全市各地积极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伍,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特别是针对早造插秧推迟,易引起病虫暴发和受龙舟水威胁的实际,加强早稻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同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超级稻新品种、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水稻抛秧技术、水稻“三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全市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促进平衡增产。在认真总结2010年全市高产创建活动取得好成效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4个产粮大县及5个粮食创高示范县(市、区),把确定的高产活动地块、主推品种、聚集项目、配套技术、专家队伍集中落实,使高产创建示范片做到“四有”、“五统一”。四有即有牌子、有指标、有措施、有责任人;“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插期、统一抛秧规格、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控,从而确保高产创建活动建出水平、创出成效。全市早造共创办国家级粮食高产示范片4个,省级示范片1个,各示范片水稻全获丰收,成为辐射带动的好样板。经省、市、县三级专家现场实割验收,各示范片亩产均在600公斤以上,超额完成国家级示范片550公斤和省级示范片500公斤的指标,其中信宜市示范片产量高达659.2公斤。 积极防灾抗灾,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今年早造我市粮食生产灾害祸不单行。3月份遭受连续低温阴雨和“倒春寒”天气,接着4月份春旱,不利天气和灾害给我市粮食生产带来空前的困难。 面对不利天气和灾情,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迅速应对,千方百计减少粮食生产损失 。一是加强灾情预警。通过加强农业、气象、三防部门的联系和信息共享,建立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灾害动态,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好灾害防范工作,力争防患于未然。二是迅速开展抗旱救灾。面对旱情,市领导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救灾。邓海光书记对抗旱抢插工作专门作了重要批示,经常过问工作进展和成效,并专程到重灾区电白县检查和指导抗旱工作。市政府召开会议,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调度,部署抗旱保春耕工作,并组织六个由市农业局、水务局等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抗旱保春耕工作组,奔赴各县(市、区),深入一线,了解旱情,靠前指挥,督促各项抗旱措施的落实,切实指导各地开展抗 旱抢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4月底止,仅有0.7万亩改种旱作,虽然插秧时间跨度明显延长,历时约1个月。所幸的是,秧苗移植后的气温回升快,中后期天气晴好,光热充沛,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特别是针对早稻秧苗素质差和移植迟的实际,切实加强移植后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有效促进早分蘖和高成穗,弥补了因烂秧造成基本苗偏少的先天不足,全市早稻中后期大面积生长平衡,转色顺调,穗大粒多,青枝腊杆,籽粒饱满,到处都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