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6版版:国际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1-06-07期 第第06版版:国际

观念转变天地阔

——广州市越秀区府办坚持思想扶贫推进“双到”工作落实

加温鼓劲 给力扶贫 本报记者 关若霜 通讯员 刘术军 王建文 信宜市合水镇石硖村,地处大山深处,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全村共631户、3088人,贫困人口168户、828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6.8%。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办与石硖村结成帮扶对子后,领导高度重视,及时成立领导小组,选调优秀干部入驻石硖村,深入开展摸查调研,认真分析经济落后的主客观原因,循丝剥茧找出脱贫致富的关键,始终坚持思想扶贫和智力扶贫理念,采取针对措施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抓村“两委”建设,形成领导扶贫开发的坚强核心 结对帮扶伊始,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办工作组在与村支“两委”成员交流时发现,村级领导班子文化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偏弱。少数村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殡葬改革、计划生育等实行一票否决的工作上,没能充分认清陈规陋习与贫穷落后的关系,个别村干部甚至认为扶贫工作是驻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 针对这一现状,驻村工作队从抓村“两委”建设入手,形成领导扶贫开发的坚强核心。工作队连续三次提请召开村支委会,向村支部一班人细心宣讲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政策;学习党章和党中央、省、市党委关于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有关要求;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切实增强村支部一班人的党性观念和加强村党支部自身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紧迫感、自觉性,并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带领、带动、感化、感召村支“两委”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多次组织村干部参观移风易俗工作比较好的村,深入探讨陈规陋习存在的根源,使村干部认识到陈规陋习源于素质低下、源于观念落后,归根结底源于贫穷,从而增强了村干部抓脱贫致富促移风易俗的工作热情。 越秀区政府办领导每次到石硖村,都要与村支“两委”成员座谈,了解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出谋划策,为他们提供加强自身建设、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加强班子建设,村支“两委”面貌焕然一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有较大提升,而村支“两委”工作也得到了村民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在今年初的“两委”换届选举中,除1名因年龄到线退休外,其他原“两委”成员均高票再次当选。 抓思想观念转变,激发村民发家致富的满腔热情 石硖村地处大山深处,自然资源稀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亩,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生产粮食为主,只能基本满足自给。特别是生活在大山上的村民,由于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对生产生活缺乏信心和干劲,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低,外出打工没人要,在家生产没资金、没项目、没技术,自觉改变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的主动性差,坐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为切实解决贫困户的思想问题,越秀区政府办在办公室主任的亲自带领下,组成工作组,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上门入户调研。工作组成员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对168户贫困户逐家上门走访,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多次与村支两委成员和贫困户沟通,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制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工作安排、资金管理办法和三年扶贫开发规划,使贫困户看到了脱贫曙光。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聘请农业专家、种养专业户为村民传授种养殖技术,增强了贫困户勤劳致富的本领和信心。越秀区府办还拨出扶贫专款,为贫困户购买各取所需的猪苗、鸡苗、果苗、树苗、肥料和饲料,解决贫困户没有起动资金的困难,极大地调动村民勤劳致富的热情。贫困户卢士青,由于母亲年老,小孩又小,家庭劳动力少,虽然有脱贫致富的念头,苦于没有资金、技术,生活一直十分困难。越秀区府办把他作为帮扶示范点,在资金、技术、销售上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共同努力,2010年,他家出栏生猪20多头,人均毛收入近5000元,目前他家在栏生猪有110头,预计今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000元, 彻底摆脱了贫困。在贫困户卢士青的示范带动下,石硖村开展种养殖业的热情高涨,全村168户贫困户共养殖生猪600多头、养鸡5000多只,仅此两项将为贫困人口人均增加收入900多元。 抓扶智工程落实,从小培养勤劳上进的思想品质 在调研中,越秀区府办了解到,石硖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比较低,全村高中以上文化的村民只有27名,仅占总人数的0.9%。由于受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掌握农业适用技术的影响,石硖村在适宜村情的种植业、养殖业上一直没有新的突破,村民的生活状况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为此,越秀区府办提出了“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和“脱贫致富从娃娃抓起”的口号,充分发挥越秀区教育强区的优势,策划了“一对一手拉手结对子”助学帮扶活动,动员越秀区辖内的省一级小学培正小学与石硖小学结成助学帮扶对子。培正小学先后向石硖小学捐赠了51台电脑和总价值约11万元的书籍、文具,每名石硖小学学生还都收到了由培正小学学生写上本人姓名、联系地址和电话的彩图版《弟子规》,两个素不相识的小学生开始了书信往来,结成朋友,相互鼓励、相互影响。同时,在学校开设了智力扶贫课程,把《弟子规》等国学内容和党、政府扶贫开发“双到”方针引进校园,增强小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 通过开展助学帮扶活动,开阔山村小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立志 成才的志向,强化了他们孝敬师长、诚实为人、团结互助的品德。石硖小学五年级学生薛海玉,自从家里开展养殖业后,作为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她主动担起了代替父母到村里、镇里向驻村干部、农技员请教养殖等知识的重任,在努力掌握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绩不断攀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了全年级第一名,还在全镇小学生比赛中取得了多项第一的好成绩,被树立为学校的学习榜样。 现在,石硖小学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下课后主动看书学习的多了,放学后帮父母养鸡、喂猪的多了,学习风气、校园氛围得到了进一步端正,在全镇各小学的总体评价排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为石硖村脱贫致富打下了长远的智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