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2版版:论丛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1-06-05期 第第2版版:论丛

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的思考

余洪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农村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落实,党费难收缴,作用难发挥等“五难”问题越来越突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因此,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成为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又是新形式下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存在问题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不深。二是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三是教育管理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 二、对策措施 (一)加强流动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党组织只是从形式上进行身份调查统计是不够的,只有使流动党员主动联系所在地或所在单位的党组织,从内心深处自愿转移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党组织大力宣传并推进思想教育工作,使党员意识到自己党员身份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能先获得流动党员的内心认同,而后加以管理,就会非常顺利了。 (二)要完善流动党员管理的体制。一是建立 流动党员联系制度。凡有流动党员的党支部,应确定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作为他们的联系员,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负责每季一次与流动党员进行双向性、经常性、动态性的联络与沟通,协助党组织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各基层党组织应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流动党员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遵纪守法,特别是发挥党员作用等方面进行跟踪考察。三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四是建立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 (三)打破传统管理方式,运行新手段。1、加强沟通。一是所在地的党组织要多与流动党员在思想感情上沟通;二是与流动党员家人搞好思想上的沟通;三是通过信函、电话的方式搞好与流动党员务工所在地党组织工作上的沟通,请他们协助搞好这类党员的教育管理。2、创新载体。一是建立网上联系制度。二是建立信息库,夯实管理基础。三是在目前我市推广使用的党员先锋卡的基础上,研发适合流动党员使用的手机卡,除通信部门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相关信息外,支部还可及时将支部的近况、会议的内容、需讨论表决的问题发送给流动党员,需表决的,流动党员可以即刻回复。3、实行经常性全程教育。4、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有效性。5、丰富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与他们从业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 (四)简化流动党员身份界定和转接组织关系的程序。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的有关程序和 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根据党员管理工作的实 际情况,可统一印发“流动党员活动证”,作为党员在本区和到外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身份证明,促使他们积极参加所在地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对外地流入社区的党员身份认定,可不强求正式转移组织关系,只要流动党员在所属党组织出具证明信,直接交到流入地区党组织,即可以确定党员身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果流动党员不同意,应尽量转移组织关系,作为一名正式党员参加组织关系。 (五)合理配置,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的保障制度。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把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的保障问题视作流入地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当然责任。流动党员是流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对其管理,事关流入地的发展,理应由流入地党政部门在流入党员管理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其次,流动党员管理方法要灵活多样。另外,要逐渐地把流动党员导入两个归宿,一是使流动党员加入所在企业党组织进行管理;二是所在企业组织不健全的,则把流动党员归入原所属地的党组织进行管理,这样流动党员的管理更落实,更有保障了。 (六)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是建立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要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协调。要建立责任制,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相应职责。二是强化督查指导工作。三是为加强党员管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系高州市荷塘镇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