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1版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1-06-05期 第第1版版:要闻

“ 飞 马 ”腾 飞

——茂南区鳌头镇飞马村新农村建设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陈丹丹通讯员何廷慈茂南老促 茂南区鳌头镇飞马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茂电信地区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基地之一。郑奎、郑金等烈士为抵抗侵略,驱赶日寇和解放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郑奎等牺牲后,党组织从电白把郑凌华调回飞马,继续领导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当“重访革命老区”采访组一行走进飞马村,呈现眼前的是一幅恬静的乡村田园画卷:袂花江从村边静静流过,村道基本实现水泥硬底化,村中绿树成荫,村庄、田野、鱼塘、河流相映成趣,新农村建设呈现一派熠熠生辉的绚丽景象。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飞马村位于袂花江的中下游,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飞马人民依靠智慧和勤劳,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飞马村把发展圆椒生产作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通过项目推动,科技提升,实现了圆椒“优化、提质、增效”的目标。 2008年,成立了鳌头飞马圆椒专业合作社和绿叶蔬菜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移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收购的管理模式,通过无公害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和名优品种的转化应用及畅通的销售渠道,圆椒生产向基地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快速发展。目前,建成了近4000 亩省级无公害标准化圆椒生产示范基地,成功注册了“郑氏”和“金鳌”两大圆椒商标。品 牌圆椒参加茂名首届农业博览会,飞马圆椒的知名度大幅提升。飞马村的群众通过种植圆椒,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亩收入达2万元,单是种植圆椒年收入达8千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500元。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光荣的革命传统,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情和景色如画的自然田园风光,为飞马人传承历史,发展未来增添了新的光彩。飞马村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式各样新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耗资近三百万元的飞马大桥修通,约12公里长的环村路和村中小道通硬底化水泥路,村道绿树成荫。每当夜幕降临,在静静流淌的袂花江上,飞马大桥亮如白昼,与环村公路上的盏盏明灯交相辉映,犹如条条金龙银龙横卧,成为鳌头夜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飞马村结合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沿袂花江修筑了一条长10公里宽6米,集防洪、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防洪通道,更使飞马村增添了无限风光。飞马村旁边新开发的旅游景点桃花岛,绿草如茵、郁郁葱葱、红花点点,成为都市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也是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村委会利用路牌宣传政策法律法规、传播儒家文化。比如在“飞马三”的路牌上写着“智慧源于勤奋,伟人出自平凡”的名言。这些醒目的路牌分别悬挂在各条村庄的出入口,成为飞马的一大亮点。 村官致富不忘回报家乡 飞马二村委会现有人口2000多人。2008年4月,在外创业成功的郑帝秋被群众推选为飞马二村委会书记、主任。 郑帝秋当村官后,首先想的是修路。他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交通部门的支持,通过多方筹资,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郑帝秋率先捐资8万多元,共筹集资金150多万元,铺好长3.5里、宽6米的硬底化公路,还投入资金3万多元铺好飞马二农田环村机耕路1.6公里。同时,郑帝秋带头捐资2000元,筹集资金1万多元安装好飞马大道至乙斗公路30多盏路灯。 为了解决飞马 二村委会五保户的生活 困难问题,郑帝秋除了把自己在村委会上班所得工资全部捐给这些五保户外,每年的中秋节、春节等节日他都出 资慰问当地的五保户和特困户。 近年来,郑帝秋先后捐出20多万元支持家乡修路、办学、修水利等。在他的带动下,不少外出经商的老板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村民都说,多亏选用了热心公益的“能人”当村官。 虽然被群众称为“能人”,但郑帝秋也有他的苦恼,因为村委会办公楼已经使用了将近20年,并且经历过一场大火,后经重新 装修才能勉强使用。由于村中无集体经济收入,要想改善办公环境,还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