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7版版:荔风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1-02-11期 第第07版版:荔风

中国士大夫的风骨——从郑板桥画竹及其人格说开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难道真的不可逾越吗? 这是古今中外的学者、思想家乃至政治家都在索解的难题。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千百年来中国的士大夫更是在美好的愿景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沉浮,在幻想破灭的同时,需要寻求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因此,诗书画就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寄情达意的最好精神寄托。因而有王羲之曲水流觞、兰亭集序;陶潜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士风流,千古绝唱。他们当中,清代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板桥郑燮,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人物。 郑燮,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出生于江苏兴化县一个穷苦教师的家中,家有茅屋两间,位于兴化东城古板桥西。护城河水蜿蜒流淌,人们用木板架在护城河上,铺了座桥,叫做板桥。郑燮时常从这座桥上经过,也时常站在桥头观赏城东优美宜人的风景,故而他自号 “板桥”或 “板桥道人”。这一称谓流传深远,倒是他的本名郑燮反不大为人所知。他一生画竹,号称“扬州八怪”之首,名播海内,他是康乾诗坛的名士,掀天揭地,有些诗词、道情时至今日仍在民间广为传诵;他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晚间误以手指书于妻子肌体,受抱怨 “人各有体”,顿悟自创 “六分半书”,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震电惊雷 , “板桥体”自成一家。千古圣贤书,一代风流墨;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板桥一生称 “怪”:爱骂读书人、嗜好狗肉、公开张贴 “笔榜”标明书画润金,“写字作画是俗事 ”、 “世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冒天下之大不韪判和尚、尼姑还俗完婚...... 十二载七品县令,他无数次赈灾放粮,开仓济民。有一 《墨竹图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支,一支一叶总关情。”板桥辞官之日,山东潍县万人空巷,百姓痛哭挽留,家家画像以祀。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但只有聪明的人才会慨然长叹 : “难得糊涂!”人生在世,浮沉如萍。不聪明者,一生执著其中,自寻烦恼;聪明者,糊涂一笑,任意自然。据说 , “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莱州的云峰山写的。莱州在潍县的西北,背临大海,城的东南有云峰山,山多碑刻。那一年,郑板桥正在潍县任县令。有一日专程至云峰山观看郑文公碑,因为盘恒过晚,天色己黑,不得己借宿山间茅屋。屋主系一儒雅老翁,出语不俗。室中陈设最突出的是一方卓面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缕刻精良。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镌于砚背。郑板桥心想老人必定大有来历,便题了 “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因砚石过大,尚有余地,郑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 “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芦,不入富贵之门也。”也用了一方印,郑板桥一看,印上的字是 “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大惊,以板桥先生的狂傲高才,也惊觉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板桥身后,他的诗、书、画,甚至判词等都世代流传。他奉行不渝的做人原则 “吃亏是福”直到今天仍脍炙人口。 莫说名满天下的清官包拯、海瑞。更不用说大义凛然的岳飞、文天祥,我国“现代航空力学之父”钱学森等。单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相范仲淹,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真汉子、大丈夫。范仲淹是个身世曲折的人,从小为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到附近地区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苦读不懈,清苦自持。当年在庙宇读书时,范仲淹每天煮一锅粥,等锅里的粥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取食两块,然后以醋汁拌少许切碎的韭菜,就着粥吃下去。三年后,他远赴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这回更加穷困,不仅继续了咸菜加冷粥的吃法,整整五个寒暑,忍饥受寒的他睡觉时都没有解开过衣服。这种苦寒的生活,让他的一个同学也看着不忍,便送些美食以为接济,可直到食物生了霉,他居然没有尝过一口,及至人家怪罪,范仲淹才作揖解释说:我已习惯这样过活了,怕是一旦享受,日后便吃不得苦了 。 “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表达了少年范仲淹志存高远的情怀。 中了举,当了官,按说范仲淹可以出人头地,苦尽甘来,尽情享受生活了,但范仲淹是将 “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贯彻始终的人。俭朴到什么程度呢?他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到了晚年,连个像样的宅第也没有。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房子、票子,没有三妻四妾的 “三光干部”。 范仲淹不是文弱书生,而是文武双全。当其时,西夏国以十万军马悍然进犯,让武备废驰、文恬武嬉的宋朝乱成一团,没奈何,五十二岁的范仲淹披挂上阵,赶赴前线。范仲淹调整战略,改革军阵体制,整编部队,依据才能选拔任用了一批猛将,严格训练,筑城设寨,安抚团结边民,并建立了以大顺城为中心,构建堡寨呼应的战略体系。西夏军概叹: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很难对付啊! 范仲淹还是改革的先行者,他提倡的 “庆历新政”,对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启蒙借鉴作用。 正是像这样千千万万的中国士大夫(知识精英阶层)及广大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古往今来历代名贤的道德风范、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并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