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12-01期 第第05版版:辉煌“十一五”

高州:奏响科学发展的和谐乐章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回顾高州市五年来的不平凡历程,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该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兴农安民、兴商旺市”发展战略的转型之路,是按照“一二三三四”发展思路开创新局面的美丽画卷,是众志成城战胜今年“9·21”千年一遇特大洪灾的豪情壮歌。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稳定和谐,圆满完成了 “十一五”的宏伟目标,为开创“十二五”崭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高州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全市生产总值保持11.8%的年均增幅,2007年在粤西各县(市、区)率先突破200亿元大关,2009年达241.57亿元;2010年预计完成2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 比2005年增长75%。2009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5年增加2.28亿元,年均增长16.9%,比“十五”时期提高11.2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5 年增加50.9 亿元、8698元、1130元, 分别增长57.6%、70.4%和24.1%。今年1-9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16.36亿元,比去年同期 (下同)增长15.2%;实现财政总收入8.92亿元,增长28.1%;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50.1%;出口总额1.1亿美元,增长70.6%。 五年来,高州市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首批科技富民县(市)试点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国家级示范区、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县(市)和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依法治省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等20多项国家级、省级殊荣。 转变发展方式 三大产业全面提升 积极实施“兴工强市、兴农安民、兴商旺市”发展战略,按照“一二三三四”的发展思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促进三大产业的全面提升。 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积极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是理清思路。该市多年来坚持组织相关人员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发展工业的先进经验,理清发展思路。二是建立机制。建立和落实发展工业 “七大机制”、“七大措施”,反复修改完善了《高州市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政策。三是落实任务。落实各镇(街道)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任务,健全各级考核办法、挂钩帮扶工业企业责任制。四是落实激励政策,使职责与权利更加统一、绩效与利益更加对称。五是抓主动脉。按照“提升金山、完善普康、开发宝光”的思路,突出抓好“三园三长廊”(金山、普康、宝光三大工业园,207国道高城至潭头、207国道石仔岭至石鼓、金山至分界世华3条工业长廊)的建设。目前,金山工业园的道路改造、美化绿化已完成,珠海三灶(高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经省政府同意申报;普康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宝光工业园完成征地3000多亩,完成了设计规划。六是抓招商引资。引进了矽比科高岭土深加工、新疆国统公司PPC管道项目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五年来,全市新上工业项目1403个,投资总额59亿元,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43.6%。今年1-10月,全市新上工业项目109个,总投资11.2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3.28 亿元, 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64.00亿元,增长29.7%。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大力发展“链式农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科技兴农。在巩固原有的荔枝、龙眼、香蕉、北运菜生产基地的同时,搞好品种选优、改良、复壮,采取试点推广滴灌、喷灌法,无公害和有机种植,国际和国家标准化种植养殖等。二是品牌兴农。着力打造“一乡一品”工程,培育发展了曹江鲜淮山、云潭“爆皮黄”番薯、石鼓罗非鱼、大井鸡蛋等一批新的特色农业基地,打造了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无公害产品15个。该市的农产品“粤旺”、“马头”牌等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镇江的“双皮黄”番薯被选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食品。三是龙头兴农。扶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企业带动农户、农户支持企业的联合体。杨氏农业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四是组织兴农。全市共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2个,会员共14860人,有效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五是加工兴农。扶持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抓好水果、蔬菜、罗非鱼、禽畜等的加工。2009年该市农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加23.1亿元,年均增长7.10%。今年1-10月,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5.6亿元,增长5.4%。 第三产业方兴未艾。突出抓好扩大内需,实现由生产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转变。扶持培育金港湾百货、茂名明湖高州商场等大型物流企业发展,落实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实现旅客由过往型向留地消费型转变;全市商品房供销两旺,二手房交易活跃,有效带动消费增长。五年来,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业直接收益年均增长达20%以上;高州大酒店被评为茂名市县级首家四星级酒店,投资3.5亿元的五星级高州乐天花园酒店可望明年春节前开业。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5年增加45.6亿元,年均增长17.3%。今年1-10月,全市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87.21亿元,增长16.6%。 改善社会民生 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加大民生类的财政投入,让百姓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教育文化持续发展。该市提出了 “四个转变”的教育发展思路,即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 的提高转变,从重视高中教 育向重 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转变,从重视城市教育向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转变,努力实现小财政办大教育。五年来,全市投入学校建设资金10亿多元,扩大校园面积1000多亩,新建校舍80多万平方米,有38所中小学达到广东省规范学校标准。今年茂名市普高教育现场会在高州召开,推广高州市的经验和做法。高州市高考各线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继续保持茂名第一,居全省前列。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每年培训输送各类专业技术工2万多人;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步伐加快,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一批 作品获国家、省、茂名市奖励,高州木偶剧团代表 广东省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高州木偶戏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市图书馆获评全国一级图书馆、全省流动图书馆先进单位称号。 医疗卫生谱写新篇。高州市人民医院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经验经中纪委、国务院纠风办向全国推广,该院心脏大楼最近投入使用;高州市中医院新院区和市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中央投资项目中医院骨科大楼正在建设中;投资5786万元改造建设荷塘等17个薄弱卫生院,可望在年内全部完成。全市人口自然 增长 率控制在6.3‰ 以下,2008年由计生二类地区升为一类地区管理,今年该市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介绍人口计生工作经验 , “保一类、争先进、创国优”成效显著;殡改等中心工作连年先进;征兵工作均获全优单位。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落实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五年来,全市农村劳力转移就业12万多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3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养老、医疗、低保、城镇救助、农村五保等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符合低保条件的3.2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农业人口参合率从2008年以来实现100%覆盖,已有近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扎实推进“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各级帮扶单位投入 帮扶资金1863.69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54个,今年底将有325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强化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监管,没有出现大的安全责任事故。 社会稳定和谐。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形成市、镇、村三级调解网络,落实领导包案和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归口接访制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和 领导干部 “四访”活动;扎实推进市、镇 (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大力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大幅下降,社会稳定和谐,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统筹城乡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文化名城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的山水生态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抓规划。按照 “东扩、西移、南进、北改、中间亮”的发展总体思路,委托同济大学对高州城未来20年的发展规划进行修编,对城南新区和宝光工业园作了详细的功能规划;对中心镇作了控制性规划,对新农村建设作重点地区的具体规划。 抓建设。坚持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力争 “十年再造一个新城区”。五年来,该市先后完成了挂榜岭生态公园等20多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今年初,在桂圆中路等6项工程竣 工的基 础上,新开工建设6项民心工程;加强中心镇建设,大力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力争到2012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全市累计完成镇通村水泥硬底化公路1766公里,100%行政村实现了镇通村公路水泥硬底化; 争取省电网公司支持,投资2.5亿元搞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完成第二个省人大议案57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筹集资金5.18亿元,完成农村泥砖房改造工程 。 “十一五”前四年, 全市固 定资产投资累 计达95.1亿元。今年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78亿元,增长37.9%。 抓管理。建立市、街道、部门、居委相互衔接、协作配合的责任网络,强化城市管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完善市区环卫保洁责任体制。大力整治违章占道乱摆卖等现象,重典治理违章建筑。按照一街一景、一地一造型实施绿化,提高城市品位。今年初,该市启动了创建省文明城市活动;针对农村 “脏、乱、差”的面貌,加大力度抓好改村道巷道、改水、改房、改厕、 改灶“五改”工作,加强村庄管理,引导农民群众创建生态文明村,涌现了白木垌村等一大批示范村庄,有效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 筑牢党建堡垒 党性在抢险救灾中升华 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为高州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 争优 、 “十百千万”干 部驻农村 和结对帮扶共建活动等; 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 监督制度, 开展全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创建活动,规 范党 政干 部选拔任用的 初始提名,凡 是镇 (街道)和市直单位党 政一 把手的选拔任用均由市委全委会初始提名。最近公推公选15个副科级领导职位。明确考核责任,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用人机制;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深化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完善 监督 体系;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推行 “限时 办结制 ”, 完善明 查暗访机制,打造 “高凉清风” 特色廉政文化;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今年9月21日,高州市马贵、大坡等7个镇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其中马贵镇降雨强度达到千年一遇,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严重的灾害和惨重的损失。全市 受灾人口16.7万,死亡73人,失踪1人,直接经济损失21.77亿元。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茂名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该市迅速部署、科学应对,及时组织各方面力量抢险救灾,成功转移救助受灾群众2.52万人,向灾民发放价值40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有效确保了受灾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各级党员干部放弃中秋、国庆假期,把抗洪抢险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将灾区作为创先争优的主战场,各尽其责、通力协作,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确保了抗洪抢险救灾、复产重建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推进,实现了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赢得了抗洪救灾工作的重大胜利,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这场抗击历史上罕见特大洪灾的斗争中,高州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铸就高州人民以人为本、高度负责,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连续作战,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创先争优、多作奉献的伟大的抗洪救灾精神,党建成效得以体现,党性得以升华。 回首 “十一五”,优秀答卷已然写就;展望 “十二五”,崭新局面即将打开。大灾面前英勇善战的高州人,伴随着夺取救灾复产重建工作全面胜利的嘹亮号角声,正将伟大的抗洪救灾精神转化为建设和谐新高州的无穷力量,满怀信心、满怀豪情地迎接 “十二五”光辉灿烂的未来,向着实现高州 “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的目标阔步前进! 特约记者 莫晖 记者 郑坤慧 朱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