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7版版:岁月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7-26期 第第07版版:岁月

拓荒者崇高的品格

——追寻茂名市第一中学首任副校长杨永程办学的足迹

拓荒者的品格内蕴:克己秉公 耿直廉洁 无私奉献 50年,在人类演进、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茂名市一中来说,不啻是经历否定之否定、逐渐嬗变、持续升华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这期间,校址从河西乔迁河东,办学规模从24个班发展到60个班;校园迭翠苍郁,环境幽美宜人;校舍楼宇鳞次栉比,场馆建筑错落有致;设备设施配置齐备、教学手段先进、现代;管理运行有序、高效;教育、教学质量优良;教师俊贤敬业奉献;学子勤学自强不息;高考佳绩声名远播……当年的“鸟枪”已换“大炮”,昔日的旧貌已变新颜。市一中与时俱进,己今非昔比。不过,在市一中进步、发展的巨变中,一些原质的东西仍保持着原有的生态。正如水煮沸后化成气体,结冰后变成固体;但水的原质却不变一样,其中首任副校长杨永程克已秉公、耿直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内质,不仅不会在变化、发展中淡出和消失,相反却在市一中校园内弥漫、发酵、积淀,形成一种隐性的历史文化传统,自觉、不自觉地对师生、特别是校长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渗润和人格感染。我们几乎在市一中每届校长身上,都能找到这种文化承传的基因;感受到这种人性折射出的思想光辉。当年的教师、后来当校长、市教育局局长的龚衍超,在缅怀这段历史时,深情地说:“我一生中有几个恩人,杨永程是其中之一。他的高尚品行、健全人格对我影响深远。我之所以日后事业有成,跟他的精神承传不无关系”。 杨永程品格内蕴极为丰富,要用语言诠释、演绎出来,也许会有陶渊明《饮酒》诗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那种尴尬和困惑。不过,我们可以借助电影“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杨永程的品格特点。 特写镜头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倡导学生“学工、学农”。当时,市一中师生以铜鼓岭农场为“学农”基地,每周轮流到农场生产劳动。农场只有一位职工看管,节假日无法回家探亲。杨校长只好当“准职工”,每周星期六到农场替换,到星期天傍晚才返回学校。有人说,杨校长属“牛投胎”那类人,见了犁就要翻地;看到套就想拉车。他到了农场,怎会闲得住呢?星期天刚拂晓,他就身扎水腰带,头戴大竹帽,跟地道的农民一个样。挑粪、锄草、淋菜、喂猪,忙个不亦乐乎。刚好,一位路过农场的老农,看到校长干得那么卖劲,便不无感慨地走过来说:“工友,太阳猛着哪,汗也不揩一下。学校多少工资雇你呀?”,校长知道老农误把自己当工友了,便笑笑说:“我一天的工资恐怕比你一年的工分还多呐,我不多出点力,多流点汗,那不是无功受禄了!”两人心照不宣大笑起来。笑声越过田头,穿过旷野,飘散在彩云之中……。前些年,媒体报道过:北大新生入学时,一位新生误把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当作校工,请他为自己看管行李。季老并不表白自己的身份,半天守在行李旁边。因为季老是名人,自然成为广为人知的一段佳话。杨永程虽有类似的境遇,却因是“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封尘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才有缘被特写镜头再现出来。 特写镜头之二: 地点仍定格在市一中铜鼓岭农场。那是1960年除夕下午,在农场值班的黎本基、吴土星两位同学,坐立不安,心急如焚,埋怨换班的同学怎么不守时,耽误他们回家过年?那时候,饥荒闹得凶,他们家粥盘里难见到几粒米,餐桌上更闻不到鱼肉味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个“年晚”,即使生活再困难,也会煮一顿干饭,杀个鸡,买点猪肉什么的开开牙祭吧。他们越想越唾涎欲滴,越想赶快回家。特别耳边传来“啪啪啦啦”的爆竹声后,更使他们归心似箭。正在这时,杨校长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他头截草帽,骑着自行车,因匆匆赶路而满头大汗。下车后,他满脸歉意说:“路上耽误点时间,来晚了!家里人等你回去过年呐。快点回去!”两位学生一时愕然,怎么是杨校长替换我们值班呢!。吴土星忙说:“校长,你来值班,怎过意得去!我们不回去了,留下来继续值班 。”杨校长一脸不高兴地说:“那怎么行,过年嘛,家人总要一起吃个年夜饭呐。我家里人多,太热闹了,今晚来这里清静清静 。”说完,硬是把两位学生撵走。 也是那年“五一”节,学校放假一天。因昨天下大雨,农场花生地受浸,要赶快抢收花生。学生骨干杨德祥等四人愉快接受这项任务。想不到,杨校长竟也参加。他头戴草帽,身扎腰带,早在农场等候;学生一到,便带头到了花生地。由于校长模范带头,大家劲头十足,干得风风火火。大概快到傍晚,任务将近完成时,满身泥水、一身疲意的杨校长,似乎感悟了什么,突然说:“今天是假日,你们劳动一整天,辛苦了。我要亲自下厨,弄点好吃的慰劳慰劳大家。”学生们一听,大喜过望,意料不到。杨校长吝悭、节俭、朴素、不事奢华的品格,是众所周知的。他今天舍得“弄点好吃的”慰劳大家,也许是“十年一遇”的幸事了。大家心里高兴,纷纷推测:看这来头,至少会杀个鸡吧,反正农场有的是。可是,收工后食饭,杨校长端出来的不是白切鸡,只是四个荷包蛋!期盼与现实反差这样大,大家心里感到失望;更让人纳闷的“五个人,四个蛋,怎么吃?”杨校长似乎摸透了大家的心思,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想杀个鸡,一想那是集体的东西,我们几个人吃不大好。我想,只要大家心境好,吃蛋也会品出鸡的味道来呀。”说完,爽朗地笑起来,并顺手把冒着热手、散发油香的四个荷包蛋,分别挟到四个学生饭碗上。“这——”杨德祥正欲开口,便被杨校长拦住说:“你们趁热吃。我平时吃腻了,想多吃点青菜。”学生们看着自己碗上的荷包蛋,心潮起伏,激动难平,眼噙泪花。杨校长呀,杨校长,您心中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这种高尚品种,怎不叫我们刻骨铭心,热泪盈眶哪! 特写镜头之三: 一天夏日之夜,市一中教学大楼灯火辉煌,月亮悠闲地在蓝天游弋。此间,学生安静在教室自习。教师在办公室专心备课。校园一片寂静,偶然能听到草坪蟋蟀的叫声;灯光揉合着月光,透过梧桐树叶筛漏下来的光影,斑驳陆离地散落在地面上。这时,花草簇拥的甬道上,一男一女的倩影在慢慢蠕动。他们一面漫步,一面说着话:“听说你准备给杨奕平评助学金,有这回事么?”男的首先开口。 “是呀,是我提议,经学生评审组讨论通过。”女的回答说。 “你提议的理由是什么?因为我是——”男的尚未说完,女的急忙拦住说:“不,你不要误解。原因很明确,杨奕平思想表现好,学习勤奋,家庭经济困难,家里五弟妹读书,靠父亲一人工资,每年寒暑假去勤工俭学挣钱交学费。他符合领取助学金的条件。”女的历数着一个个理由,不断地申辩、解析,口气显得十分理直气壮。 最后,那男的用平缓而否定的语气说:“翁老师,我感谢你对杨奕平的鼓励、关爱。但因为奕平是我的儿子,对他的要求要特别严格;我家庭再困难也比农村学生好过。还是多照顾农村贫下中农子女吧。” 这是杨永程校长跟班主任翁燕贞老师在校园甬道上的谈话实录。彼此的话语是那样的真实、质朴,但却蕴含着一种爱的情愫。从中我们再次领略杨校长品格内蕴中那种“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已”的美德。 特写镜头之四: 1962年秋,杨校长读完《人民日报》刊登的天津市知识青年邢燕子抛弃城市优越生活环境,到艰苦农村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长篇通讯报道后,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立即联想到长子杨奕平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后,应选择的人生道路。邢燕子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是革命青年应走的康庄大道,当然也是杨奕平学习、效仿的榜样。杨奕平虽然已当了小学代课教师,但还应动员他顾大局、识大体,选择上山下乡。 一天,杨校长把儿子叫到跟前,用商量的口气说:“全国掀起学习邢燕子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我想……” 儿子知道父亲“想”字后面的答案,便急忙抢着说:“我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放弃了太可惜呀。另外,到农村太辛苦,我不习惯……”父亲对儿子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心里很不高兴。要是平时,他会发火批评一顿的。但现在却控制住火气,态度和蔼地说:“傻仔,当教师和当农民只是劳动方式不同而已,都是为人民服务嘛,有何可惜!你从小在我身边长大,没经过挫折和风浪,应该到艰苦地方接受劳动锻炼,对你今后成长很有好处呀,你说对吗?” 儿子知道父亲一贯的犟脾气,他考虑好了的事,就象铆在铁轨上的螺钉,谁也难于扳回来。杨奕平只好遵照父嘱,到阳江平岗农场当农民。 父亲知道儿子虽然人到了农村,但要他真心实意地接受艰苦劳动锻炼,还是不断加强思想教育,经常给他增加“政治营养”,防止心理“缺钙”导致“软骨病”。于是,父亲的“鸿雁”源源不断“飞”至儿子身边,滋润到儿子的心灵上。 “奕平,我把你交给祖国,交给了党。祖国、共产党是你最高的父母亲。你应把一切无条件献给祖国、献给党。” “大公无私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干吧!鼓起勇气干吧!拼命加革命的干吧!” 一封封家信,如同催人奋进的战鼓,给儿子无穷勇气,去挑战一个个困难;一封封家书,如同耳边长鸣的号角,让儿子振聋发聩,不敢懈怠,勇往直前……在父亲悉心教育、激励下,儿子朝乾夕惕,殚精虑竭,不负父亲期望,克服无数艰辛苦难,获得思想、劳动双丰收。1964年杨奕平被评为为山下乡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出席省上山下乡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大会。 这些如同“战鼓”、“号角”的十多封信,儿子视如珍宝,收藏四十余年。有幸在最近茂名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李爵勋编著的《廉洁奉公的杨永程》一书中,才能“一展芳容”,诚为难能可贵;茂名市政协原主席、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吴兆奇在该书序言中称赞说:“杨奕平同志保存了四十多年的父亲写给他的信,非常可贵。足见一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真纯,父子感情的深切,对后人秉承革命理想的殷切期望。” 行文至此,范仲淹赞誉严子陵高风亮节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诗句忽然涌上心头。我想,将这句诗移赠给杨永程先生再恰当不过了。 斯人己逝,风范永存。(完) □杨树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