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6-23期 第第02版版:要闻/攻坚“穷茂名”

因病致贫何时了?

——攻坚“穷茂名”专题报道之一

编者按 贫困一词,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茂名人来说也许不太陌生。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为了改善贫困面貌,为之付出了艰巨努力:送衣送粮的物资扶贫、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的捐资扶贫、指引明灯的就业扶贫……形式多样,目的都是希望“贫者”能够早日脱贫致富。去年,我省启动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重大战略。今年6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广东扶贫济困日”——每年的6月30日。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让扶贫活动成为了常态化。在本月21日全市“扶贫济困日”活动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荫国指出,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实现茂名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缩小我市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是彰显茂名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本报从昨日起适时派出记者与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兵分两路,深入镇村进行采访,了解过去的一年做了哪些扶贫工作?目前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呈现给我们的又是什么样的情况?旨在通过记者的踏访,真实呈现“贫者”面容,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贫困,进而推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参与扶贫工作,构建和谐茂名。 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攻坚‘穷茂名’”专题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茂港区小良镇北庄村委会田姜村,几十年历史的老屋里,70岁的曾普躺在床上,因患腰椎增生没钱医治,老人长期卧床而萎缩瘫痪,已经不能下地行走。简陋的住房里,几乎没有任何家当,而他的老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守护着这位老人。家里失去了劳动力,看病的钱都是借来的,他们的衣服、家什,甚至粮食都要靠亲戚和邻居接济。年久失修的老屋随之风雨飘摇,曾普一家也只能以无奈和豁达面对贫困的晚年。 茂港区小良镇北庄村委会牛路山村张亚来的家,门前用沥青纸、竹木搭起两个“木帐篷”。小的搭成冲凉房,而厨房则在大帐篷里。60多岁的张亚来有只眼睛已经瞎了,在10多年前建好他的房子,房屋用红砖叠起,沥青纸铺屋顶,简陋至极。入住之后,便讨了广西籍的农小行做老婆。为了生计,张亚来远去海南打杂工,妻子在家照料儿女,种田种菜养鸡。张亚来妻子患了贫血病,血压低,病重时要卧床,为了能看病和节省费用,一家也只能偶尔吃上鱼汁和猪皮。几位邻居非常同情张亚来家的遭遇,“男的单眼瞎,一般人不愿请,难找工作,大人小孩生病无钱医治。”在张亚来一家最困难的时候,邻居的村民偶尔帮他们一家交点电费送点物资,希望能帮助到他们。 没有土地和技术保证,脱贫依然困难 位于茂南区鳌头镇西南侧的下林村委会,是纳入“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的村委会,全村共有贫困户120户525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50户155人,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2500元的70户370人。 在该村委会的西沟村,林帝木一家6口都挤在了一座小平房里。房子是70年代末由林帝木的父亲建成的,经过了30多年的洗礼,已经千疮百孔、破旧不堪,一旦刮风下雨屋子里就会漏水严重,到处都是滴渗下来的雨水,阵阵寒风从已经没有窗框的窗口吹进,一家人只能蜷在屋角发抖。而林帝木为了给已经83岁且已老年痴呆的老母亲腾出一间房,让老母亲能在生活起居上舒服一点,便和妻子与3个尚且年幼的孩子挤在一间屋子里,屋内差点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已经44岁的林帝木和与他同岁的妻子杜月辉,起早摸黑地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困苦的境地:他们通过东拼西凑,共取得大约2亩的耕地来耕种。他们还养了一些鸡,每隔一段时间便到镇上把下的蛋卖掉换一点生活用品。当然,不论是到镇卖鸡蛋还是买生活必须品,都是步行出村的——他们连一辆自行车也没有。如果家庭经济实在没办法支撑下去,林帝木只好硬顶着腰椎增生的疼痛,外出作“泥水佬”贴补一下家用,但也是杯水车薪。 据该村委会主任介绍:当前国家免除农业税、免费义务教育、新农合、新农保、种粮补贴、低保等一系列政策已经为本地农户减轻了不少负担。但是该村委会处于低洼地带,人多地少,耕种面积仅约1000亩,人均耕种面积不足0.4亩,村民收入来源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而种养业因土地不足不成规模,全部是家庭式种养,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作物常遭受水、旱灾害收成也不好。外出务工人员也大部分当建筑工人,且工作根本不稳定。村民收入单一、低微,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3350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如何才能让疾病不再成为贫困的理由 茂南区山阁镇那际村委会有11条自然村约1780人,贫困户113户,共497人,其中:1500元以下57户202人;1500~2500元56户295人。 在上那际村的贫困户孔祥发家里记者看到,他98岁高龄的老母亲一直坐在房门口,对着过往的行人不断地说:“谁给我送点粥喝?”据村里人说,老母亲自从摔坏了骨盆后就不能动了,除了刮台风会有邻居好心把她抬进去,其它时间就一直坐在这屋子的门口。而儿子孔祥发又患上了癫痫,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晕倒在什么地方,所以对母亲也照顾不好,只能让她每天坐在这里,等着好心人送点米粥过日子。 当记者走进孔祥发的房子时,一股呛鼻的味道迎面扑来——等记者的双眼适应了屋中的黑暗后,才发现原来这屋子还兼有“牛棚”的作用——为了赚点家用,孔祥发用这间房子来帮人养牛,每天夜里把牛牵回家里。这真难为了他的老母亲,每天都是与牛同睡。 孔大爷因为穷,很迟才结的婚,谁知儿子才3岁就死了娘,缺少母爱又要面对不知道什么时候晕倒的父亲,孩子落了个怕生人的毛病。也是孔大爷生搬硬拽才把这孩子拉到记者面前,才让我们见到他那可怜的孩子。 孔大爷一家经常是过着饱一餐饿一餐的生活,基本是十几天才能吃上一次肉,因为没钱买米经常是以粥代饭。而房子因为有一段墙是火砖墙,所以没有申请到“泥改”资格。但周围村民说:就算申请到,除了补助自己还是要出钱的,他家也是做不成……而孩子上学虽然免费,但各项杂费他也是靠村委会干部和邻居支助才让他的儿子读上书的,他根本拿不出钱来。 在茂南区山阁镇那际村委会上那际村,受着30几年白内障的困扰,98岁高龄的老爷子孔凡茂已经没有了活力,只能是坐在家里的木凳上发呆。他的2个儿子在城里以收破烂为生计,但收入很微薄,实在很难供起三代同堂14口人的开销花费。家里的困苦没地方说的88岁的老婆婆,硬是拉着记者的手伤心地述说,把多年来操持家事的苦水都倒了出来,直到儿媳劝了又劝,才收住了伤心的泪水。 孔凡茂的孙子们都很争气,基本上都读上了高中或是技校,毕业后都在城里找到了工作。但家中的困境让懂事的孩子很为难,如此大的一家子和生病的爷爷,凭自己打工的几个钱,又能有什么作用呢? 文/许巨滔 张 越图/黎 雄 卢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