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7版版:旅游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6-09期 第第07版版:旅游

乌镇印象

朱宴修

早就听说浙江桐乡的乌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是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一直未有机会前往游览。 今年5·1前,我有幸和市直机关的部分专职副书记到浙江参观学习时,专程到乌镇一看。当我们一进入乌镇时,立即感受到古镇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古朴自然的人文环境。这里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风格。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路,水阁、桥梁、石板巷,体现了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何谓水阁?就是沿河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的阁楼,人称是枕着河的房子。据说最初是一户做豆腐生意的人家把房子建出河面,属违章建筑,差点被官府拆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很多人都效仿了这种做法,觉得这样建房子更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枕河”的感觉。于是,这种风格的建筑得以保留和延续,它是乌镇的灵气所在,是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 走在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着各式各样的古民居和仍住在老房子的居民,真有些“岁月沧桑”的感觉。这些经历了漫长历史洗礼留下民居,原有的风貌和格局不变,砖木结构,梁、柱、门、窗和木雕、石雕工艺精湛,过街骑楼,古色古香,体现了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这是一个与京杭大运河直接相通的古镇,河上百步一桥,现有小桥30多座。桥里桥是最美的古桥风景,是难得看到的美景。我们首先走过街东头一座逢源桥,这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廊桥,又是两桥连在一起的。传说过此桥的习惯是男左女右,也有走左升官右发财之说。走过桥时还须分别走过左右两半桥,说这样便可以左右逢源。当然,这是一种寓意吧,大家都跟着走,既走了左又走了右,左右逢源,图个吉利吧。站在双桥上,是眺望乌镇美景的好地方,古镇河两岸垂柳依依,水阁逶迤,好一派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图。 在乌镇游览,感到这里的展览馆很多,有几个展览还真是很值得一看。如江南百床馆,这应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内收有数十张明清和近代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普通人家的各式床。明代的马蹄足大笔管式的架子床造型简洁朴素,比例均衡,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清代的拔步千工床更为精湛,被誉为镇馆之床。此床用料为黄杨木,工艺极为复杂,前后共有三叠,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据说此床历时三年才雕成,因而叫拔步千工床。在这里,可以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承载的丰厚的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我们见惯了家乡简单的床,在此参观百床精品展,真想不到床也能雕成这样高超的艺术品,真是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 钱币展览也让人眼界大开。著名的钱币收藏家余榴梁,也是乌镇人,他收藏了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26000多种,上起我国的夏商,下至现代,古今中外,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在这里参观,可领略浩翰的钱币世界之一二,增长这方面的见识。还有江南民族馆,用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情景,特别是过年祝福的福礼摆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里祭品多是要煮熟的,惟有鱼是活的,整条的绑住挂在肉和鸡鹅之类的祭品之上,并在鱼眼晴上贴上红纸,红纸还要剪出“福”字来。还有要在祭品上,横七竖八地插上一些红筷子,数目要成单数,以七、九为宜。插上十根那是万万不能的,据说是因为物满则仄,福神以为你家已称心如意了,那就不会再赐福给你了。这里还用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的手段,展示了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的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壁的风格中了窥视历史的缩影,对认识江南、了解江南的民俗民风很有帮助。 乌镇是名人荟萃、名家辈出的地方。据统计,自宋代至清朝的千年时间里,乌镇出了64名进士,161举人,又有例贡160人,另有荫功袭封136人。如著名的理农学家张扬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林严辰、夏同善;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文史学家孔另境、书画家徐昌酩等等。在这当中,我们最熟悉的当数当代的茅盾(沈雁冰)了。他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巨匠,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我们都读过他的《子夜》、《林家铺子》等作品。他的故居坐落在乌镇的观前街,属四开间两进两层的木结构搂房。据说这本不是他的祖居,祖居在乌镇的乡下。此处房产是茅盾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房子。虽然内部布置简单,但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的静雅之气。我们还在茅盾故居门前照相留念,以表示对他的崇拜与敬仰。 乌镇是著名的蚕丝基地,也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这里也有这方面的展示,特别是漂染作坊馆,一杆杆长竹杆凉晒着长长的各式各样的布料,再现了当年印染坊的情景。据说这里还有一个“三寸金莲”展馆,展出历史上中国不同地方的缠足鞋825双,这也是对中国历史上妇女一个畸形的追求美的诉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来得及看此馆,有些遗憾。 在乌镇,有什么特色食品带回去呢?导游极力向我们推荐“姑嫂饼”。 据说这姑嫂饼还有一段很奇特的故事。据说当地有一家名叫“方天顺”的夫妻茶饼店,经营祖传的酥糖饼,深受乡民的喜爱。他们为了保持独家经营,技术传男不传女。后来这方家生了一男一女,儿子已成家,姑娘未出嫁。姑娘对自己不能学习配料技术很不高兴,心生嫉恨。一日,她趁嫂嫂暂时离开,她顺手将一包盐抖进已配好料的缸里,故意想使嫂嫂做出来的饼变味难吃。谁知第二天,顾客却大赞这饼味道特别好,以后要还要继续买那味道的饼。可哥嫂俩怎么也做不出像昨天那样咸甜兼备的酥糖饼。姑娘见弄拙成巧,便扑通一声跪在爹娘和哥嫂面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请求爹娘和哥嫂原谅。大家不但不责怪她,还给新产品取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姑嫂饼”,一百多年来享负盛名。我们也都买了些带回,让家人和亲友尝尝这乌镇特色的糕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