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1版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5-06期 第第01版版:要闻

从操作工到掌舵人

——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维新

有这样一位青年人,用了9年时间从一名操作工人成长为单位的掌舵人;他又用了5年时间,使这个曾陷于亏损边缘的单位脱胎换骨,实现年利润1.9亿元。这个青年人就是今年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维新,刚刚从茂名石化公司化工分部橡胶车间主任岗位调任茂名石化公司企业改革处副处长。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橡胶和塑料工程专业的谢维新,1995年7月,分配到茂名石化橡胶车间当一名操作工人。当时年仅23岁的谢维新扎根基层、埋头苦干,一步步成长为班长、工艺员、副主任及高级工程师,并于2004年9月被提拔为橡胶车间主任,成为这个生产不稳、陷于亏损边缘的车间的掌舵人。 谢维新担任橡胶车间主任后,敏锐意识到提高产量首先要充分调 动一线班组职工的积极性。结合化工生产连续运转、班组三班倒的实际,他和同事们创新地提出了“合作式班组产量劳动竞赛”方案,以班组月度竞赛产量高低作为优胜班组竞赛和月度奖金考核的最重要内容,但不是简单地把当班的实际产量作为竞赛产量,而是以当班实际产量的2/3加上下一班产量的1/3作为竞赛产量,如此类推循 环计算,班组要想竞赛产量高,不仅要本班高产,还要创造条件让下一班也能高产, 使产量竞赛既引导班组竞争,又鼓励相互合作,完全避免了班组之间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装置整体生产平稳受损的问题。实施创新的竞赛方案后,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调动。 与此同时,谢维新还组织开展了“班组巡回检查劳动竞赛”,每月对各个班组发现现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比奖励,并对这些现场问题进行分类管理,设立了个人发现A类问题排行榜,对在巡检中发现或处理影响到装置安全平稳高负荷生产重大问题的个人给予重奖和表扬,激励了一线班组职工“查问题、除隐患”的积极性。2009年,班组职工共发现或处理了95项A类问题,有效地保障了装置安全平稳高负荷运行。 谢维新在创新管理办法提高一线工人积极性的同时,还带领技术人员积极攻关,解决继续做大产量的最大瓶颈聚合系统的设计产能不足问题。凭着对装置工艺技术的多年潜心钻研,谢维新和技术人员一起拟定并实施了“双管齐下”提高聚合负荷的攻关方案——提高聚合釜单釜产量和缩短聚合批量时间。经过反复摸索优化,最终实现了单釜产量提高到了28%,每釜聚合反应需要的时间平均缩短了13%,两项措施使聚合日产量提高了45%。 做大产量的另一个重要瓶颈是后处理关键设备在高负荷下平稳运转难度大。谢维新又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攻关改造,如通过优化润滑油路系统,解决了一线挤压机高负荷下振动大的问题;通过工艺控温手段,解决了三线挤压机电流波动大的难题。并利用关键设备在线监测的手段,及时发现处理了多次关键设备异常故障苗头,保证了高负荷下关键设备的长周期平稳运转。 在抓好装置高负荷平稳运转的同时,谢维新抓住提高装置效益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提升技术指标。他带领技术人员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使装置2009年关键技术指标溶剂单耗和物耗指标在总部同类装置竞赛中稳居第一名。通过优化凝聚高负荷下脱除溶剂和实施溶剂塔重组分再精制工艺,使装置溶剂单耗比装置设计值降低了50%,比系统内其它同类装置指标降低了70%;通过优化原料精制流程和精确控制聚合反应时间、实施后处理开车侧线胶回炼等措施,使装置物耗比设计值下降了16千克/吨产品;通过优化凝聚系统蒸汽利用、优化后处理风机开停等措施,使单位 产品能 耗指标比2008年大幅下降了12%。2009年,装置比同行平均水平大幅领先的技术指标对效益贡献了4000多万元。 在谢维新的带领下,近六年来,他们依靠精细管理和技术攻关,使橡胶车间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06年开始装置产量年年创新高、关键技术指标逐年提升、经济效益连续大幅增长。2009年装置年产量达到10.27万吨,全年实现利润1.9亿元,比2008年大幅增长90%,为茂名石化公司连续第三年成为中石化炼化企业效益排头兵作出了积极贡献。突出的工作业绩让谢维新先后获得中石化集团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市优秀共产党员、茂名石化公司劳模等荣誉,今年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 本报记者 邓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