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4-22期 第第06版版:读书周刊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核心提示 春暖花开,香气袭衣。四月的茂名,不仅飘着春天的花香,也飘来了袅袅书香。日前,市委办印发的《“书香飘茂名”全民读书活动指导意见》,带着一股不一般的墨香飘至市直各机关,吹响了全民读书的号角。 “让读书学习成为全市人民自发追求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春天的宣言。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一个散发着书香的日子。那么今天,让我们来好好地聊一聊读书……   读书“三人谈”:读书令人充满活力   日前,记者分别采访了我市三位同志,倾听他们关于读书的体会、喜好、收获、困惑及期待……   他们是:杨令国(茂名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团长)、柯志武(茂名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向卫国(茂名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茂名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茂名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读书时间必不可少   杨令国:我母亲正直善良,虽然不识字,却很懂道理,见多识广,人情世故干练。从小就教导我们要正直诚信,要包容感恩。日子无论过得多苦,都要我们读书学文化。哪怕在“读书无用论”横行的时代,母亲也没有放松对我们读书学习的管教。母亲不识字,记性却好,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等都是她教会我的。我很奇怪,问她,你不识字,怎会懂得诗?她说,小时候,家里有钱,请了私塾先生来家里教那些堂兄堂弟,女孩子不能入书房,她是站在窗外听熟的。在我看来,母亲很有本事,能背诗,讲故事。   在母亲的影响和教导下,从小我就喜欢读书,爱学习。至今仍保持爱阅读的习惯。工作再忙,琐事再多,读书时间一定不能少。有两个时间段是我必看书的:清早上厕所的时候和晚上睡觉前半个钟。   柯志武:每个人的读书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譬如时间怎么安排,内容如何选择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喜好。读书确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觉得选择读书的时间必须是比较独立而安静的,那一定是不容易被打扰、侵占,而可以完全由自己来支配的时光。至于每个月,每个星期,或者每天,究竟能否很有规律地把读书时间都固定下来,坦白说,这点我还做不到。我基本上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读书,有时喜欢早上看书,有时喜欢下午看书,而更多时候喜欢在夜深人静时读书。你想想看,夜深了,当一切都睡着的时候,那些时光便全属于你的了,怎么来支配也全由你自己决定了。   向卫国:现在工作很紧张,压力很大,很难有固定的读书时间,一般寒、暑假是我集中读书和写作的时间,比如今年春节前后一个多月,我只休息了三、四天,其余时间都在工作,年前是读书,年后是写作。现在我个人的读书主要是专业书籍,因为我主要从事现代诗歌的研究,所以读书主要是中西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的著作,以及很专业的现代诗歌理论与批评;其它方面的,如文学作品、哲学、美学、历史等都是一般浏览,除非有特别需要才细读。   应该读一些务虚的书,提高生命的质量   杨令国:大学我学的是中文。参加工作以后,除了工作上需要阅读的理论书籍外,还保留阅读一些文史类著作的习惯,如鲁迅文集,余秋雨作品等都是我读书的“保留节目”。读书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我有作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些年来,已积累了十几本读书笔记,这对我的工作、学习帮助很大。读书使人保持年轻积极的心态,开拓视野,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现在年轻人流行在网上写博客,我也“不服老”,开了两个博客,一个是工作上的,一个是个人生活、情感方面的。现在,我能熟练地在电脑上处理文档、收发电子邮件、写博客, 这和我坚持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读书让人充满活力。   柯志武:读大学时,我读的是中文专业,平时自然是偏爱文学方面的书多一些。但文、史、哲历来是不分家的,历史、哲学一类的书我也喜欢读。近十年来,图书出版市场空前活跃,出版物泛滥,我受其影响,读的自然就相当杂。总之,形形色色、杂七杂八的各类书我都感兴趣,而原来读得最多的文学类的书籍反而被疏远了,虽然有点无奈,但有时又觉得书读杂一点也并非坏事。尽管读得不深,都是些皮毛的东西,但面广了,了解的自然就多了,对生活、工作就有帮助。   原先我是有一个大概的读书计划的,但现在看来很难顺着计划来读,因为兴趣太广,注意力很难集中。   向卫国:我个人读书的书目对一般读者参考价值不大,就不列了。但我可以给一些建议:我观察到现在许多读者都是偏重于阅读实用性、娱乐性书籍,如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实用技术、奇幻小说、励志、风水、谋略等方面,这没有什么对错。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还应该读一些务虚的书,即加强个人文化和艺术修养方面的书,比如哲学、美学、文学以及现在似乎很流行的国学经典,这些东西看起来没什么用,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主要靠它们。   开展“读书月”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   柯志武: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倡导读书、学习,我们茂名市也正在开展全民读书活动,这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个地方只有形成了良好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它才会更有魅力。而这些都有赖于开展全民读书活动。   向卫国:读者是否愿意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一看他的生活状态,是否有余暇;二看他的个人修养,是否有追求;三看他的工作性质和专业方向,是否有需要。所谓“读书月”这样的活动我不知是否有效,没有明显感觉。我在高校中文系工作,天天强调学生要读书,但嘴皮子始终敌不过找工作、考证等方面的压力,学生只追求专业技能方面的速成,无暇顾及其它。   杨令国: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心态日显浮躁,人们往往已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如何推进全民读书活动,首先要从政策制度的层面上来考虑,确定读书月,设立读书节,要有长效机制,鼓励读书;其次,领导干部带头读书,读好书,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带动全民读书;第三,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让喜欢读书、喜欢钻研业务的人感到有动力,受到社会的尊重与肯定,使读书最终形成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   ○链接一:   读书日的来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链接二:   推荐阅读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新世纪全新扩充修订版) 作者:彼得·圣吉(美国)   译者:张成林   《第五项修炼》描述了公司如何通过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行动对策,来排除威胁组织效率和事业成功的“学习障碍”。彼得·圣吉这次重新修订畅销经典,背后是15年来把原书理念付诸实践的经验和案例。圣吉明确指出,从长远来看,你的组织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更好更快的学习能力。15年前,许多《第五项修炼》的核心理念都曾显得很激进。但这些理念的许多应用方法,后来已经被融入到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也被整合到人们的管理实践中;新版书中的领导力案例故事揭示了这些经历。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作者:李开复 范海涛   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透过这本自传,李开复真诚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烛照人生的心灵史,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他亲历的苹果、微软、谷歌等IT巨头风云变幻的内幕。娓娓道来,字字珠玑。   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   《蚁族:蚁穴中安放的青春》 作者:欢颜   首部讲述蚁族生存小说:毕业三年,我依旧是我,住在这座城里的村庄,生活在一群与我一样的人中间。我们脆弱但强悍、无奈却乐观、敏感又坚韧、强大而卑微……我们很贫穷,唯一拥有的就是心里那一点梦想。我们相信现实可以改变,或许就在明天……   ○链接三:   我喜欢的一本书   一本床头书,常读常新 ■何火权   我最喜欢的书是《梁衡散文》,作者梁衡,当代散文家,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不少读者可能对他感到陌生,但说起收入中学课本的《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读者一定会记起来,这两篇散文,正是出自梁衡之笔。   多年来,我一直把这本散文集放在床头,常常翻阅,百读不厌,作为自己精读的书,作为自己学习写作散文的范本。他提出的创作理论,写山水,就要尽量去挖掘山水的自然之美,不要去附会其它的因素;写人物,有一种大气魄,真感情。读梁衡的散文,会自然而然地被引入一种抒情的境界、一种美的境界,会自然而然地被作品写的山水美境、人物所感动。如被称为“大散文”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何处?》(写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瞿秋白)、《读韩愈》等篇目,真是常读常新,收获不浅。 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读这本散文集,从中吸取写作的营养,借鉴其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此岸到彼岸有多长,一生就有多长 ■彭兆茹   黑格尔说:“世界上有两种动物,快乐的猪,痛苦的人。”猪所以快乐,是因为它没有思想;人所以痛苦是因为拥有思考的能力。假若高科技时代来临,经过基因工程的改造,一头猪变得有自我意识而且还会开口说话,它自出生以来就以成为盛宴中的一道美味为终极目标,而且由于基因的改造,死亡于它毫无痛苦。而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的你,享用这样一头迫切希望被你吃掉的猪,有悖道德吗?——猪依然是快乐的猪,人却还是痛苦的人。英国作家朱利安·巴吉尼在《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这本书中设计了100个哲学问题,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矛盾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哪怕可洞穿每个问题的症结,依然会陷入如何选择、何去何从的困境,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两全其美的结局。   这本“轻哲学”书中提出的问题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思想实验与挑战,十分妙趣,值得一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官演武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艾青诗选》。《艾青诗选》是艾青诗歌创作生涯中丰富作品的精华,反映了诗人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轨迹,饱含了对中华民族及其人民的苦难与抗争的深情倾诉与热情讴歌,以太阳般的光芒礼赞生命和激励斗志。   艾青用他真诚而朴素的诗歌语言,表达对生育他的经历血与火洗礼的土地的深沉之爱。艾青诗歌有着非常自由而充满自信的抒情,完全摆脱了传统格律的束缚,以自然而舒展的笔触抒写丰满情怀。艾青诗歌有绘画里流畅的线条、色彩美和散文诗的韵律美,充满了绵绵不绝的诗情画意,是超于同代诗人的写作状态、有着非常明显个性化的优秀而伟大的诗歌。   把历史事件轻松地娓娓道来 ■伍碧群   一套《明朝那些事儿》读得如饥如渴,读得如醉如痴。这种状态,延续了几个月。   因为这套书的前五部,一口气读完后,还有后两部尚未传到我手中(此书一共有五人轮流着看),因此留下无数的念想,留下无尽的牵挂。   “当年明月”(作者)这个名字,很诗意、很沧桑,有如一只俯瞰时空的巨眼,竭尽全力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历史的真相尽可能地复原。在我看来,他做到了。从他所查阅的参考书目与实地考察来看,他的观点比较严谨,可信度高。他以客观的眼光,幽默的方式,把历史事件轻松地娓娓道来。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序)   这套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内核,就是:“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换言之,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