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3-12期 第第03版版:社会新闻

赋朽木以生命 藏纯真于人生

——访市青年根艺爱好者张晓

听朋友说,茂南高山镇有一位年轻人,专爱收藏木头。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记者如约见到这位年青人,他叫张晓。 这是一位戴眼镜、个子适中的帅小伙。他很有礼貌,给人感觉很随和。记者见到他时是在一个叫“集萃苑”的园子里。在这里,满眼是绿的世界:一些已修整和尚未经修整的盆景以及一堆大木头。当时,他正在摆弄这些木头。 不过在记者眼里,这些木头跟小时候在农村时,家里人挖来烧火的木头没啥两样,只是大小不同、形态各异而已。在这里,记者还看到一些“古”农具,犁呀,耙呀,还有一把过去山里人用的木轮子牛车…… 要这些木头何用?记者问。他笑笑,说:“拿它来玩玩而已。” 拿来玩?记者不大相信。随后,他把记者带到园子旁边他家的院子里。这个不大的院子里有牛、有狗、有骆驼、有鸟……不过,都不是真“家伙”,全是他用酸枝木头“玩”出来的东西,还有一些“沙发”,这些沙发,也不是在家俱店或商场里看到的那种皮的或其他的木沙发,而是用“酸枝”树头本来的形态雕刻成的“根沙发”。 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能有如此雅兴,把这些普通的树头树根“玩”成这副模样,确实不简单! 谈话间,记者了解到,2003年他大学毕业时,父亲曾建议他找份“公务员”工作,然而,他却不“买帐”,硬是跟着一个亲戚去闯海南,到那里帮打理“绿化苗”生意。寒暑易节,自己就与这些木头“亲”上了。 根雕是一门艺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其自然性,其它类艺术品大都是艺术家们主观创作而成的,而根艺则是“七分天成,三分人造”,是根据原材料的自然形态,因势造形、因材施艺制作而成,集中体现了它的自然美。譬如,他家的那头“牛”就是用树根原态经过去污、舍皮,结合创作中的联想、立意、构图,依形度势,因势造形,再施以刀工,进行一番雕与磨。这样,一头不露痕迹、没有匠气的“牛”就“自然天成”了。这牛一触即发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一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为此,主人给它起了一个符合主题的名字:开拓者。 张晓说,现在,都市化的繁荣,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容易给人尤甚是年轻人一种压抑的心态。为了释放自己的一些生活压力,他希望寄情自然,回归自然。对于根艺,自己还谈不上什么研究,但它使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雕刻”了自己。因为 就算拿到 了合适的根材,要弄成一件作品,这过程也往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有的要花半年才能完成。这过程,是一个提高自己在艺术享受中的文化品味的过程,也是体验和认识人生的过程。在雕刻创作中,可以使自己的“平和心态”和对待逆境的意志得到磨练。.学雕根的过程,也是学做人的过程。 在他家的二楼,记者发现除了家用电器外,所使用的家具都是纯自然形的树根 “沙发”。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根沙发”不管大件或小件都没有一点人工拼接的痕迹,而且很“配对”。张晓告诉记者,有时为了找两个相配的树根,花费不少心思和时间,就象河滩寻奇石一样。但它的获得也并不是“相千里而无一得”或“过百木而难有一遇”。根材,只要蕴藏形式美的形状,意韵美的意境,便都具有“创作”的属性。不过,要能慧眼识“根”,还是离不开审美观察,不然也难求一遇。 记者问:“你收藏了这么多这些东西,有没有想要拿去卖钱?” 张晓说:“现在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收藏这些树头木根,一是为了悦己愉人,二来也是收藏自己一份人生。” 本报记者 梁小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