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7版版:岁月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10-02-01期 第第07版版:岁月

“清远班”的日子

○卢忠仁

一九七二年九月十六日,我接到省创作办公室的通知,到清远县师范学校报到,参加广东省文艺创作学习班。第二天,我带着简单的行李,前往清远。 这次学习班,是广东省的一个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学创作学习班。一九六六年文革动乱开始后,绝大多数作家被扫进了“牛栏”,各地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也被戴上“封资修分子”等帽子中断了写作活动,全省在文革前兴办的文艺刊物全被取缔,文艺园地除了样板戏外,其余万马齐喑,百花凋零。一九七二年春天,教育文艺界似乎有了一点春的气息,于是省创作室便搜罗全省业余文学创作的“老手”和“新苗”,集中起来办班,希望发现、培育一些人才和出点创作成果。我因为读高中时在省报发表了一些作品,便被指名参加这个学习班。 担任学习班老师的,都是广东文艺界颇有名气的作家。讲授文艺理论的是肖殷老师,他在建国初期曾在文艺报任编辑,对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很有研究,对毛泽东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解很深,且有独到的见解,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讲授小说写作知识的是李晓明,他曾有长篇小说问世。讲授散文写作知识的是陈残云,陈著有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尤其以《沙田水秀》等散文在《红旗》杂志刊登而被称为“红旗作家”。讲授诗歌写作知识的是韦丘和梵阳,韦丘主讲诗歌的“意境”,梵阳主讲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讲授儿童文学写作知识的是黄庆云、郁茹和陶萍,这三位女作家文笔细腻,心地善良,谆谆善诱,总给人大姐的感觉。 参加学习班的学员有60多人,来自全省各地,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工薪阶层也有工农兵,有已经很出名的作者(如杨干华、谭日超等),也有如我辈的文坛新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是潮州的李昌松,当时约有60岁了,白发苍苍,满脸 皱纹,他是著名的民歌手,出版过民歌集,参加过全省和全国的文代会;年纪最小的是广州钢铁厂的一个姓谭的工人,十八 九岁,刚刚参加工作。学习班讲完基本理论知识后,便分组进行创作练习。我分在诗歌组,与谭日超、黄火兴、陈俊年、谭烱寰、陈光等同组。我们这些天南地北、年纪不一、语音不一的人在一起,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乐也融融。 清远学习班的一个半月,是我数十年来最快活的也是收获最丰厚的日子。首先,是生活的幸福。从刚刚踏出夏收夏种田头,身上仍留有繁重农活疲惫到走进课室安闲听课,从食不裹腹到餐餐白饭任食,有鱼有肉有汤,生活简直象进了天堂一样。报到时,体重只有105斤,学习班结束时增至125斤。其次,是理想的放飞。从孩童时代梦想有名师指点,长大后当记者当作家,这次终于见到一批仰望已久的大作家了,这不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吗?少年之理想在这里纵情翱翔。再次,是水平的提高。记忆力和想象力都俱佳的年龄段,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各位名师的具体指点,使身上潜藏的文学基因得以迅速激活,写作水平有了直线的提升,几篇习作得到老师的好评。还有,就是享受到文学界的大家庭的温暖。同组的谭日超先生,曾在1962年以一首《大沙田放歌》名闻全国,是东莞县委宣传部的干部,他没有丝毫架子,对我象老师辅导小学生一样热情认真;陈俊年是部队退伍军人,在和平县文艺宣传队从事编剧工作,一批作品在《南方日报》刊登,他活泼诙谐幽默,常使我们累中作乐,笑得眼泪直流;谭烱寰是三水芦苞的一个农民,他纯朴寡言,诗歌却奇曲独特,象一位慈祥的兄长;陈光是北江中学的下乡青年,我们同房居住,经常对文稿进行探索讨论;小谭是广钢青工,我俩每天早晨都到清远师范后面的山头散步,边散步边讨论学习心得,并且每人采摘一束带露的山花回来,宿舍里充满春天的气息和文人的雅趣。后来,我们组里的学员基本上都是从事舞文弄墨的活儿,还当上了单位领导:谭日超当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可惜英年早逝),陈俊年当了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黄火兴当了《梅州日报》文艺部主任,谭烱寰当了县文化馆馆长,陈光当了韶关市委研究室主任。虽然大家后来走的都不是专业作家的道路,但清远学习班都是我们从文从政生涯的一次加油站。 三十七年过去了,但清远班的情景在我的脑海清晰如初,清远班上诗歌组学员的作品我还能背诵出来。我衷心祝愿现仍健全的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们健康长寿,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