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12-14期 第第03版版:认真贯彻落实粤西“两个会议”精神

乘广东西进东风创 茂名振兴伟业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粤西地区(茂名市)现场会和粤西地区工作会议精神

未来发展总体思路 实施“两个战略”,落实“两个文件”,打造“三个基地”,加快“四个转变”,完成“三件大事”,努力实现“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把茂名建设成为环珠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极。 2009年9月下旬,广东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粤西地区现场会和粤西地区工作会议。会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为粤西地区发展把脉问诊、理清思路、重新定位,提出了“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的战略目标,给包括茂名在内的粤西地区重新明确了“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吹响了广东西进的冲锋号角。 围绕新的定位、目标和任务,完善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鼓足发展干劲 在粤西地区(茂名市)现场会和粤西地区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对茂名发展寄予厚望,要求茂名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成为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为环珠三角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出示范;积极推进城市转型,按照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把茂名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现代海滨城市,为全国工矿企业配套城市转型创造经验。 粤西“两个会议”后,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对茂名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茂名长远发展,立足当前工作实际,认真查找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抢抓机遇谋划茂名加快发展伟业。经过重新定位,茂名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实施“两个战略”,即“三促进一保持”和“双转移”战略;落实“两个文件”,即《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 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和广东《促进粤西地区 振兴发展的指导 意见》);打造“三个基地”,即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加快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 产业体系;加快“四个转变”,即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工业形态向新型工业形态转变、生 产型经济向生产服务型经济转变、工矿配套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完成“三件大事”,即三年再造一个“石化茂名”、五年再造一个”工业茂名”、十年再造一个“滨海新城区”,努力实现“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把茂名建设成为环珠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极。 开展系列调研,制订落实 《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 省委、省政《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广东省促进粤西地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市根据《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将目标和工作要求量化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和有关企业,组织了相关部门开展规划与定位、指标分解、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等十二个专题调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在近期出台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配套《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措施,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政策效应。 系列调研已于10月15日全面启动,各调研组着重围绕《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采取有分有合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调研。目前,各专题调研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市委政研室将牵头起草《中共茂名市委、茂名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为我市未来3—5年的发展做好规划。突出重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贯彻落实粤西“两个会议”精神,实现“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促进茂名振兴崛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抢抓粤西“两个会议”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乘广东西进东风,以超常规力度和手段,努力开创茂名振兴崛起宏伟事业的崭新局面。 (一)推进重特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重化工业,确保三年再造一个“石化茂名” 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发挥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茂名港博贺新港区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举全市之力支持茂名石化2000万吨/年炼油扩改建,力争2012年初建成投产;积极支持茂名石化公司加快推进煤制氢等13个大中型项目建设。同时,我市将继续重点围绕“油头”把“化尾”做好,大力引进石化中下游项目,千方百计延伸石化产业链,加快形成综合性石化产业集群,建设石油化工产业体系,加速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二是围绕《指导意见》确定的17项涉及茂名的主要重大项目,年底前制定出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进度,强化工作责任,确保所有重大项目都能在2012年前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三是围绕国家4万亿元投入计划、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16个中长期科技专项计划,抓住国家、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以石化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把茂名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石化重大设备制造基地。 (二)推进“双转移”和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强市,确保五年再造一个“工业茂名”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今年来,我市先后在广州市、深圳市召开了投资推介会并取得成功,共签约59个大中项目,总投资额575亿元。在此基础上,我市以粤西“两个会议”精神为新动力,继续花更大力气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加强载体建设。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和循环经济理念,重新修编《茂名石化工业区总体规划》,扩大园区面积,建设完善石化下游产业链园区、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园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三个功能区。二是加强骨干项目招商。围绕石油化工、电力、农产品加工、电子、轻纺等重点产业,突出“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招商主题,坚持“一二三产兼顾、内资外资并举”,着眼世界500强、中国100强、行业巨头等大企业,力争每年引进几个大项目,在超亿美元或超10亿元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三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用好产业转移工业园5亿元的扶持资金,充分发挥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茂名港博贺新港区的平台作用,全力引进石化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打造规模宏大的产业转移集群,5年内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石油及乙烯后加工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 (三)推进城市转型,加快环水东湾新城建设,确保十年再造一个“滨海新城区” 在粤西“两个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我市“十年再造一个滨海新城”的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茂名要加快工矿配套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按照汪洋书记的要求,我市将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美化优化现有中心城区,使茂名基本上达到中等城市规模,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成为区域 金融、贸易、信息、物流、教育、科技、文化等中心,形成对周边地区强大的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同时,我市坚持“组团式”、“滚动式”发展的城市扩张之路,以基础设施为先导,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环水东湾滨海新城,推动城市向东向南靠海拓展,全面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力争“十年再造一个新城区”。到2019年,我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区域金融、贸易、信息、物流、教育、科技、文化等中心,形成对周边地区强大的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逐步建成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以及具有文化魅力的海湾城区,人口规模达63万人,用地规模达71.44平方公里,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9%。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县(市、区)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和资源优势,积极加快建设宜居城乡。其中,信宜市主要依托毛纺织、竹器竹编、电子电器、矿产加工等产业优势,力争“五年再造一个生态新城”;高州市着重做强劳保手套、铸铁件、家具制造、医药保健品、农产品加工等传统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化的山水生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化州市着重发挥“江”的优势,打响“中国化橘红之乡”品牌,建设宜居江城、文化橘州;电白县主要配合茂名市城市中心区向东向南靠海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海滨县城。 (四)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农业是茂名的优势,我市将在现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一是加快发展壮大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和联合与合作,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打造龙头企业“联合舰队”。到2012年,力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总产值197.6亿元,力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二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重点是抓好水果、蔬菜、罗非鱼、畜禽、林特产、药材等加工,特别要抓好罗非鱼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项目,打响“全球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品牌。三是在农业标准化上下功夫。积极谋划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打造南亚热带水果加工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区。 (五)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一方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到201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以困难群众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我市坚持软硬并举,以软环境建设为核心,加快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一是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以推进全市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按照“对内放宽、对外开放、对下放权”原则,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介分开,切实减少政府微观管理职能。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市将精简70%以上行政许可审批管理事项,力争两年内全部取消或下放市级行政许可审批管理事项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行政许可审批管理“零收费”。三是强化直接服务。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代办式和一站式服务,加强“窗口”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规范部门对窗口的授权,凡能由窗口办事的事项全部由窗口直接办理,不得另行受理;特别是各审批事项不准再互为前置条件。四是强化监督问责,提高行政效能和执行力。积极推行首办问责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严肃处理、坚持杜绝对不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等行为,坚决做到有投诉必受理、必查清、必问责、必答复,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