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12-11期 第第02版版:要闻/时评

当做好事像做贼般紧张

○郭松民

日前,在南京汉中门大街出现令人感动又令人心酸的一幕:两名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由于担心做好事反遭人误解,就没有捡起钱,而是冒雨守在路边等警察。(12月9日《扬子晚报》) 说令人感动,是因为两个小伙子的举动表明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说令人心酸,是因为这本来是一件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好事,但两个小伙子却如同做了一件坏事那样陷入了极度紧张当中,竟然在雨中僵立了好几个时辰,直到接到报警的警察来拍照、清点之后才得以解脱。 仅就这件事情本身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做好事像做坏事”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大增加了社会成本。本来他们可以径直捡起这沓百元大钞,交到最近的派出所,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回到家里静候失主的感谢信即可。但这一次,他们却双双付出了自己的时间成本,警方也付出了出警的成本。而且,尽管他们没有“接触钱”,但他们还要继续付出隐形的心理成本——直到最后的失主出现,并且确认他遗失的数目和现场清点的数目完全一致才算了结。 所有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信任的缺乏。而缺乏社会信任的后果,则是社会成本的大大增加,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或者为了避免被欺骗和讹诈,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社会合作的难度大大增加了。从逻辑上说,这种成本增加到一定程度,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此外,隐形的心理成本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帮助别人,难以从中得到快乐,被别人帮助,也不敢完全相信其中有无欺诈,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无形之墙,每个人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两名小伙子的故事之所以具有警示意义,还在于它并非一则孤例。如在这条新闻后面的相关阅读中,就可以看到这样几条新闻:“卖豆饼老太捡钱归还被失主告上法庭”、“丢钱者称钱数不够在派出所大骂捡钱者”、“低保人员拾金不昧反受失主怀疑质问”等,而在新闻后面进行的即时调查中,居然有一多半的读者认同“如今捡钱真是个麻烦事”。 显然,重建社会信任已刻不容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技术制度层面和伦理层面入手。所谓技术制度层面,指的是政府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制度、法律框架,确保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此外还应尽快建立信用查询系统;而在伦理层面,最重要的是要重建社会共同体。中国自古就讲究礼义廉耻,一个人在陌生人社会中往往不惮于失信,但是在一个共同体内部,由于担心被排斥和耻笑,却往往会非常爱惜羽毛。完成了社会共同体的重建,也就等于完成了社会信任重建的奠基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