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11-02期 第第06、07版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茂名建市50周年化州专版

橘州巨变铸辉煌 科学发展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

化州市概况 化州,又名橘州,是化橘红之乡;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下游,东与高州市、茂南区接壤,西与廉江市、广西陆川县相邻,南与吴川市相连,北与广西北流市交界。全市面积2354.3平方公里,人口155.8万人,辖17个镇、1个省级开发试验区、5个街道。 化州交通便捷,具有“靠江、临海、空便、路畅”的优势。有鉴、罗、陵三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有与全国铁路网连接的河茂铁路、广湛高速公路和207国道穿境而过;市区到广州仅3.5小时,到湛江机场、茂名港仅用40分钟。 化州资源物产丰富,有“中国化橘红之乡”“钛矿之乡”美誉。化州特产化橘红,是我国道地中药材,素有“南方人参”之称,曾是明、清两代的朝庭贡品;盛产龙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萝蜜、地菠萝、柑橙、柑桔、石榴、杨桃、黄皮等亚热带名优水果。市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钛矿是广东省储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钛矿之乡”;大理岩矿的储量品位和利用价值居全国首位;铅锌矿、钼矿、高岭土、石灰岩等储量大、质地优,极具开发价值。 化州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粤西三大名山——扶荫地、茅山嶂(飞鹅岭)、六皇山;有三奇八景、孔庙、倒流湾自然风景区、尖岗岭、南山寺、南国名山中火嶂和广东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园等可供开发的风景区73个、景点312个。化州市区三江汇聚,环境优美,建有准五星级的星河国际假日酒店等旅游配套设施,是美丽的宜居江城。 化州工业配套日益完善,产业特色鲜明。辖区内共有中小型水库78座,各种类型的变电站近200多台(座),水电资源丰富,供给设施完备。先后建成了化州市工业城、鉴江经济开发试验区、笪桥镇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正在兴建的化州市(杨梅)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茂湛高速公路杨梅出入口处,规划总面积7230亩,是企业发展的理想载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化州工业已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机械制造、化工等特色产业。在农业领域发展了12万亩罗非鱼养殖、36万亩速生丰产林、8万亩蚕桑、8万亩糖蔗、3.5万亩化橘红等70多个特色农业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投资的领域非常广阔。 化州发展环境优越,极具投资潜力。化州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化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第一、经济第一、发展第一、招商引资第一”的发展理念,朝着“工业化州、宜居江城、文化橘州、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奋进,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经济极大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化州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0.1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94.32亿元,增长239.4倍,年均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30.3元增加到2008年的16601.1元,增长89.1倍,年均增长7.9%;财政总收入由1953年的49.3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2.98亿元,增长2632.5倍,年均增长15.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53年的49.3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27亿元,增长662.5倍,年均增长12.5%。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改革开放30年化州生产总值 平均增长速度12.8%,超过新中国成立60年平均发展水平3.1个百分点。 2、农业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作用明显。60年来,化州市农村经历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曲折进程,农业生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途径,加快了农村经济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农村经济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支柱产业逐步形成,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为化州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经济基础。2008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97亿元,比1949年增长68.9倍,年均增长7.5%。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0.23万吨,比1949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1%。其中稻谷产量达到25.59万吨,比1949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2.3%;蔬菜产量39.89万吨,比1964年增长18.1倍,年均增长6.9%;油料作物产量2.44万吨,比1949年增长28.0倍,年均增长5.9%;水果总产量39.51万吨,比1949年增长867.4倍,年均增长12.2% ;生猪出栏134.91万头,比1949年增长25.0倍,年均增长5.7%;家禽出栏1756.42万只,比1952年增长46.3倍,年均增长7.1%;蚕茧产量1.74万吨,比1963年增长1445.8倍,年均增长17.6%;水产品产量8.43万吨,比1949年增长311.3倍,年均增长10.2%。是全省产粮大市和生猪调出大市。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89千公顷,比1951年增长13.4倍,年均增长4.8%,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7.5%。200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8.52万千瓦,比1965年增长46.4倍,年均增长9.4%。 3、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化州市经济发展的领头雁。60年来,化州工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化州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仅有一些个体私营小企业和作坊,生产一些编织、炮竹、烤烟、木器加工、工艺、棉布等各类简单产品,工业总产值仅为19万元。经过60年的发展,化州逐步建成以食品、化工、建材、制药、纺织、丝绸、矿产、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化州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通过大改革、大投资,以大手笔加速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在三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工业企业体制转换。国有企业实现了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由政府直接管理到自主经营的转变,工业经济由公有制经济一家独大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二是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全市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和技术装备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30年来,化州工业产业实现了从低、小、散、粗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转变,形成了建材、食品、纺织、农产品加工、现代中成药及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积累了巨大财富,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近7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实现工 业增加值36.20亿元,是1949 年的48758.8倍,年均增长20.1%,超过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0.4个百分点,是化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0.1%上升到2008年的18.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强劲拉动作用。 4、服务业蓬勃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繁荣,建立在工业、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服务业日益活跃,不但传统的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餐饮业等服务业迅猛发展壮大,新兴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居民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 增加值99.25亿元,比1949 年增长1205.4倍,年均增长12.8%。三产业中运输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4.28亿元、30.60亿元、6.23亿元、0.23亿元、10.87亿元和27.04亿元。 结构不断优化,活力日益增强 1、产业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60年来,化州市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演变,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也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不断地调整、优化。2008年全市产业结构在GDP的中占比“两升一降”: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为24.2%,较1949年提高了2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为51.1%,较1949年提高了41.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为24.7%,较1949年下降了65.8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迅速提高,2008年工业占全市GDP的1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8.3%,工业化步伐加快。 在第一产业中,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畜牧渔业得到大力发展,各种农优特产品越来越多。2008年农、林、牧、渔在一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为:48.0%、1.5%、39.9%、8.0%,1949年农、林、牧、渔在一产业中的比重分别为:75.4% 、0.0% 、21.7%、1.1%,牧业2008年较1949年的比重提高了18.2个百分点,渔业提高了6.9个百分点,而农业则下降了27.4个百分点。 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步提高,2008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32.5%,较1998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生力军。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8.55亿元,占GDP比重达55.9%,2008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达到2.6万户,解决就业人数7.8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化州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县域经济的主载体。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解放初期,化州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和资金都很少,从有资料记载的1952年开始,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0万元。60年来,随着投资渠道的拓宽和上级安排给化州项目的增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全市完成固 定资产投资24.30亿元,比1952年增长4048.2倍,年均增长16.0%。1952年至200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10.41亿元。 经济发展基础得到夯实。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化州根据自身特点,始终坚持以大投资促大发展的指导方针,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努力营造投资洼地,有效地吸引和激活了各类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1978-2008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59亿元,是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总投资的114.6倍,占到60年总投资的99.1%。其中2000-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4.05亿元,是1978-1999年22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2.2倍。从投资的结构看,改革开放30年间,基本建设累计投资32.4亿元,年均递增12.8%;更新改造累计投资26.58亿元,年均递增21.6%。化州的房地产从近十几年开始快速发展,1990-200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3.54亿元,2008年比1990年增长33.9倍,年均递增21.8%。 投资效果显著。一大批工业骨干企业、房地产项目、水利项目、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化州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来,化州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2008.9公里(不含村道),其中高等级公路49.1公里;高速公路1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为36公里。200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5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29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2.01万户。水利设施大为改观,2008年,全市已有各类水库157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55座,总库容1.51亿立方米。 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现代流通迅速发展 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化州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中期,国有商业一直起着国内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给整个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商品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全市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商业,同时积极开拓城乡集市贸易,加快国有商业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国有商业占主体地位的流通体制被彻底 打破,“新业态,新方式”不断涌现。涌现出了福万家、兆康时代广场等大型超市,特别是河西商业步行街的建成开街,更是彰显了化州商业文化的新特色,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流通市场,改善了流通环境。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5亿元,比1949年增长2655.2倍,年均增长14.3%;比1978年增长78.9倍,年均增长15.7%。经过60年的发展,现在化州商贸形成了大中型商业企业、小型商业企业和星罗棋布的个体私营商业共存的供销体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现代流通迅速发展。在城区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渐成规模的 “商业圈”。下郭形成以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批发业商圈”;河西以民主路步行街延伸北岸至为主线,依托福万家、兆康时代广场、星河假日酒店等大型高档购物饮食中心,形成了零售、服装、餐饮、家电等商业特色的“民主商圈”;依托市府广场、市体育馆等为中心,形成“江滨旅游休闲文化商圈”。消费热点不断增多,节假日经济拉动明显,新的消费热点日益发展壮大,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带动了宾馆、餐饮、娱乐休闲、保健养生行业全面火爆,城市居民的消费意识得到扩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中高档商品热销,消费品市场更加活跃。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化州文、教、科、卫、体事业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1949年的449人增加到34005人,增长74.7倍,年均增长7.6%。每万人口普高学生达288人;全市初中在校学生由1949年的1418人增加到101887人,增长70.9倍,年均增长7.5%;全市小学在校学生由1949年的24142人增加到183984人,增长6.6倍,年均增长3.5%。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2008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本费全部免除;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全部免除。在文化事业方面,文化设施逐步增加,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文学、摄影、书法、美术、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力作逐年增多。2008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9万余册。剧场、影剧院28个,60年来创作和演出了大批优秀剧目,近年创作的舞蹈《龙魂》、《跳花棚》等分别获蒲公英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赛和广东省国际文化旅游节汇演金奖。广播电视事业成效显著。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已分别达100%、100%和20%以上。卫生事业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医疗卫生网遍布城乡,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2008年末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个,防疫疾控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93张。卫生技术人员196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11人。全市有102.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体育事业也逐步兴起。科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5万人,比1995年增长48.3%,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4人。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化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26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67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51.8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为42.6%。2008年,化州农民人均纯收入5416元,比1980年增长27.1倍,年均增长12.6%;农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21元,比1980年增长23.0倍,年均增长12.0%;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25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3%,比1980年下降18.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覆盖面稳定提高。2008年,化州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69万人,比1999年增加2.77万人,增长94.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30万人,比1999年增加0.41万人,增长14.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44万人,比2003年增加2.98万人,增长647.8%。 回眸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是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是化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步摆脱贫困向小康目标迈进的60年。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倍增。新的历史时期,化州人民站在更高的起点。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后,经济必将加速发展,只要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打造工业化州、打造宜居江城、打造文化橘州、打造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坚持“发展第一、经济第一、工业第一、招商引资第一”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满怀希望、饱含热情的156万橘乡儿女已经踏上再次跨越的新征程。让我们从回顾历史中启迪智慧,从展望未来中坚定信心,高擎科学发展的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跃马扬鞭,高歌猛进。 撰文:苏洁罗安然陈俊玮吴福佳 摄影:徐文黄勇劳卫黎怀骏简文翁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