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02版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09-29期 第第02版版:要闻

在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罗荫国

(2009年9月2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60年前的金秋10月,伴随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这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划时代的跨越,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起点。站起来的亿万人民从这里出发,60年间演绎了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迁,谱写出追求富裕、走向强盛的壮丽诗篇。在新中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茂名市建市50周年,共同见证茂名人民在新中国的大家庭里的奋斗历程,分享50年的辉煌成就,展望茂名发展的美好未来。这是我们对新中国60周年大庆的最好献礼! 茂名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巾帼英雄冼夫人,终身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中央权威,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功垂千古,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爱戴景仰,是广东、海南人民及东南亚等海外侨胞心目中的 “岭南圣母”。她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被江泽民同志誉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茂名更是一个受历史机遇特别垂青的城市。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5年,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决策在茂名建立石化基地,利用茂名地区丰富的油页岩资源,生产人造原油,从此开启了茂名发展的历史新纪元。这是很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当时全国只有156个大项目,茂名占了一个,而且是广东唯一的一个;第二,当时沿海处于备战时期,国家原则上是不会在这里布局重化工业的;第三,如果大庆油田早发现几年,国家也不会在这里搞人造油;第四,如果这个项目不是地处沿海,靠天时地利转型为加工中东国家的进口原油,也不会有后来的发展……这种种的因缘巧合,使茂名不仅赶上了新中国第一次工业化浪潮,而且在改革开放后得以发展成为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地位的石化工业城市。所以说,茂名人民有福气、有底气,充满自豪感、自信心。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茂名市,5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使近12000平方公里的茂名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一个实力雄厚、国内外闻名的石油化工一体化基地在这里诞生,一座新兴的、蓬勃发展的现代化美丽海滨城市从这里崛起。茂名正脱颖而出,成为镶嵌在南中国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50年来,茂名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195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仅2.78亿元。50年后的今天,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GDP1217.84亿元,比1958年增长76.3倍,年均增长9.1%(按可比价计算,下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茂名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90年至2007年,GDP增速连续18年保持在2位数以上,年均递增15.0%,比同期全国年均递增9.7%高出5.3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由1958年的106元/人增加至2008年的20013元/人,增长143倍,年均增长10.5%,是环珠三角地区第一个人均GDP突破2万元的城市。地方财力明显增强,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37亿元,比1958年增长128.9倍。2005年,我市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2008年,经济总量和来自茂名的财税总收入(161.4亿元)在全省排名第八,位居东西两翼地级市首位。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应对百年未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经济增长呈现回暖上升、逐月加快的态势,上半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比第一季度增幅(4.7%)提高2.8个百分点;1—8月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3%,比第一季度增幅(-3.1%)提高1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比第一季度增幅(-5.7%)提高8.5个百分点。 50年来,茂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二、三产业迅速崛起。建市初期,我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小商品买卖为主,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50年后的今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构筑起了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三大 产业比 重从1958 年的68.0:8.6:23.4到2008年的18.8:41.6:39.6,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了49.2个百分点。 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壮大,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石油、化工、电力、建材、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2008 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639.09亿元,工业增加值455.90亿元,比1958年增长870.8倍,年均递增14.5%。轻重工比为2:8,重化工业比例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茂名石化公司已由昔日的小炼油厂发展成为拥有年炼油能力达1350万吨、近期扩建后将达到25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100万吨的炼化一体化企业,我市的原油加工量、乙烯、汽油、塑料树脂及共聚物产量分别占全省的 44.7%、47.4%、47.7%和43.3%。全市现有重化工业企业465家,规模以上的16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3%),其中石油化工企业105家,占64.4%。年产值超亿元的重化工业企业34家,超10亿元的6家。全市税收收入有七成来自工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1.86亿元,比1958 年的0.65 亿元增长149倍,年均增长10.5%。城乡市场繁荣活跃,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59 亿元,比1958年增长429.7倍,年均递增12.9%。市场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连锁贸易企业。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外向型经济逐步壮大。特别是近20年来,我市累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22.5%。有400多家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推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与六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50年来,茂名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市初期,农业生产方式极为落后,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20 年来,茂名通过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主的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了 “三个第一”、“三个最大”。 即:农业总量全省第一。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71.72亿元,增加值完成229.5亿元,比1958年增长23.4倍。蔬菜 总产量全省第一。 蔬菜种植面积130.73万亩,总产197.48万吨。肉类总产量全省第一。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0万吨。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全市水果种植面积359.11万亩,总产量217.6万吨。其中荔枝145万亩,产量占全省的1/2,全国的1/4,全世界的1/5。全省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2.1万亩,总产量131.03 万吨,粮食总产量多年来位居全省第一。全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罗非鱼养殖水面30万亩,年产罗非鱼15—17万吨,占全省的1/3,全国的1/6,全球的1/12。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产品知名品牌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35家农业龙头企业,平均每家带动农户4777户,平均每个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收入4663元。获得省、部级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农产品19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国家级无公害产品51个;农副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目前已拥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09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告别泥砖房工程”,改造泥砖房30多万户,受益农民150余万人,规划建设了一批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户户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公路,92%的村委会已通硬底化公路,解决了48.69万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50年来,茂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建市初期,茂名建成区面积仅为3.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 7.5万人。50年后的今天,已建设成为建成区面积为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人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城市供水、供电、道路、住房、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关系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人居环境、城市特色、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实现了从功能单一的工矿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转变。2001年1月成立茂名市的第二个市辖区——茂港区,初步实现了茂名从内陆工矿城市向海滨港口城市的空间形态转变。2008年底,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279.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26.81万,城镇化率达到37.04%,比1958年的12.4%上升24.64个百分点。以茂名市区为中心,以县城为次中心,以中心镇为骨干,以建制镇为基础的四层面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三茂铁路、广湛高速公路茂名段、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茂名港、珠三角和西南成品油管道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洛湛铁路茂名段可望于今年底前建成通车,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市到县(市、区)全部通一级公路,县(市、区)到镇全部通二、三级公路,镇到村绝大部分通四级以上公路。通信、电力、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在城市实现了全面普及,在农村实现了广泛覆盖。 在城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改善。特别是对横贯市区的小东江进行了综合整治,实现了堤岸变绿、河水变清的目标,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生态长廊。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茂名曾是全国18个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如今,昔日工矿城市那种油气四溢,臭味难闻,烟尘滚滚的形象,早已被树木葱郁、街道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宜人的“国家园林城市”的秀美景色所代替。近年来我市又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建、改建了森林公园、新湖公园、茂南大道等一批绿化亮点工程、精品工程,投资25亿元对油城路、红旗路、茂名大道等进行改造,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城乡碧水蓝天,生态环境宜居宜业。 50年来,茂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卓著。建市之初,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茂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50年后的今天,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体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示范性高中建设成为全省、全国先进,高考上省专科线以上人数连续7年稳居全省第二;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跃上全省前列,全市现有中职学校39所,在校生77467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高职院校,在校生21200人。科技事业日益发展壮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才结构逐步改善,全市现有各类人才48.3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含经营管理人才)18.97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64人。卫生事业得到明显加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基本建成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打造冼太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荔枝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取得明显成效,茂名文化广场、茂名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成功举办了“茂名石油·荔枝文化博览会”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有200多件各类艺术作品获全省和全国奖项,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成为知名品牌,走在全省前列。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等称号。 5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建市初期,茂名物质贫乏,生产生活条件非常简陋。50年后的今天,茂名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物质生活相对丰裕,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2008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037元,比1958年的401 元增长5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05.23元,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13.47%。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67.27亿元,比1958年底的0.03亿元增加567.24亿元,增长18908倍。2008 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0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16%,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正由小康迈向富裕。2008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52平方米。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小汽车10辆,家用电脑55台,固定电话88部,移动电话148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摩托车101辆,彩电104台,固定电话75部,移动电话126部。养老、医疗、低保、城镇救助、农村五保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2008年底,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0.6万人、26.9万人。 50年来,茂名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加强。加强党的建设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市委历来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经过50年的发展,全市党员从建市前的3322名发展到221946名,党的基层组织从247个发展到8331个,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特别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江泽民同志继1993年之后再次亲临茂名,把高州作为“三讲”教育的联系点,并在这里首次向全党初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动了茂名的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茂名因此而名扬天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茂名特色,取得了重大成果;认真执行 《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固本强基工程、“十百千万”工程、“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创建新型农村党小组的经验得到中央、省委领导的关注和肯定,涌现出官锦初、黄明光、罗传经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基层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较好地发挥了茂名作为中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系点、广东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先行点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系点的示范作用;重视抓好机关作风建设,促进了机关作风的不断改进和机关形象的不断提升。 50年风雨兼程,50年拼搏奋进,50年春华秋实,50年成就辉煌。茂名因石化而建市,因石化而发展,因石化而振兴。可以说,茂名5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全市人民自强不息的创业史,铸就了“艰苦创业、团结拼搏、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茂名人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茂名人民克服了前进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书写了从“用石头榨油”到成为现代化大型石化基地的神话,为广东的发展、为新中国甩掉贫油国帽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业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不会忘记:50年来,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对茂名的亲切关怀,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领导对茂名的关心和指导;省直各部门、兄弟城市和友好城市对茂名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投身茂名建设的老领导、老同志,为茂名发展倾注的大量心血,心系家乡的茂名籍人士时刻关注、关心着茂名,积极为茂名发展献计出力;驻茂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茂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对茂名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我们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茂名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向50 年来为这片热土奉献智慧、倾注心血的历届领导和建设者、劳动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50 年的发展历程,50 年的坚韧奋斗,经验良多,弥足珍贵。50年的实践证明:加快茂名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谋划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建市50年,是茂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续写辉煌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综合竞争力,切实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切实提升民生质量,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切实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争当我省东西两翼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为把茂名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重化工业强市,美丽的现代化的宜居海滨城市,产业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完善、人民幸福的和谐粤西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当前的重点是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实施好“两个战略”,即“三促进一保持”和“双转移”战略。 二是落实好“两个文件”,即国务院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 《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 三是打造好“两个基地”,即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努力把茂名建设成为环珠三角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极。 四是抓好“三件大事”,即:三年再造一个“茂名石化”。力争到2012年使茂名石化达到亚洲一流水平,销售额超过1500亿元,利税超过300亿元。五年再造一个“工业茂名”。以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长石化产业链,力争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10 亿元的石油及乙烯后加工企业,打造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石油化工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海洋产品、矿产品加工业,壮大地方工业和财政实力。十年再建一个 “滨海新城区”。在继续美化优化现有城区的同时,推动城市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抓紧实施《环水东湾新城规划》,有效盘活沿海区域3万多亩市级土地储备,打造茂名滨海新城区,初步建成美丽的现代化宜居海滨城市。 我们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茂名发展,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衷心祝愿全市人民幸福安康! 祝愿茂名的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