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09-25期 第第07版版:庆祝建国60周年建市周50年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茂名建市周50年

昂扬的民俗 不歇的舞者

——电白县电城镇楼阁村民间舞蹈的承传与创新

乡村文化因其“土”而彰显出古朴的意味。茂名的乡村文化,以一种持续发展的方式,糅合着先进文化的诸多内涵,并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入和推进,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及其民俗文化的异彩。 电城过去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几百年来,文化意蕴浓郁,文人辈出。那里有一个5800多人口的渔村,村民们沿袭并传承了数百年来的文化习俗,至今仍热衷于高脚狮、麒麟舞、双凤舞等民间舞蹈,并格外注重其发展和创新,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平添了不少文化的气息。 这个村庄叫楼阁村。由于村民们跳舞的热情长年不减,对激发外界了解我市的乡村民俗文化具有积极意义。日前,记者走进楼阁村,领略了村里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 现代渔村的古民俗遗韵 地域性的民间文化,必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视角。 楼阁村的高脚狮、麒麟舞、双凤舞,都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至今已流传了360多年,尽管表演形式不一,内容迥异,但其基调还是一样的,反映了先民们祈求祛邪消灾、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高脚狮、麒麟舞、双凤舞曾多次应邀参加县、市、省、国家乃至国际级的民间艺术演出和比赛,获得优异成绩。 相传明末清初的电城卫生状况不好,“人头瘟”频发,夺命不在少数,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为防不测,电城商会组织东、南、西、北四街各出其招,以达到强身壮体、远离瘟疫的目的。于是四街很快都根据各自特点推出健身舞蹈,东街因为在城东面跳起了《双凤朝阳》,南街因其离大海只有半公里之遥而奉行《金鳌舞》,西街《一条龙》闻风而动(现已失传),北街背靠荘山岭就让《高脚狮》翻腾跳跃。楼阁村因为地缘关系,离电城近,建村早,人口多,其时村中武馆已风行《麒麟舞》,而麒麟又与狮子相似,武馆就派人到城里学习 《高脚狮》借以融会贯通,还将“朝阳的双凤”也一并带回了村里,悉心照料和喂养,让它们生生不息。 斗转星移,谁也不曾想到,随着瘟疫远去,当四街的双凤、鳌鱼、大龙、狮子等吉祥物渐渐蛰伏,如今的楼阁村却成了这些民间舞蹈最好的承传。 1984年,楼阁村文化室成立,两年后即被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四位一体”先进文化室。20多年来,文化室不仅健康有序、活跃持续地开展各项活动,还不遗余力地承担了民间舞蹈的承传工作,展现了一座现代渔村全力弘扬民俗文化的精神风貌。 高脚狮:“中国高脚波斯猫” 高脚狮子舞,又名“高挑狮子舞”,明末清初流传于电白县电城镇。据说当时电城镇的生活条件较差,瘟疫流行,为强身健体,当地尚武之风盛行,武馆兴旺。城中心北街有一间“健园”武馆,平日以舞狮为主,同时教授武艺。一日该馆马德良师傅走在街上,不经意一抬头,发现宫庙的屋顶上立着两个琉璃瓦制成的小狮子,他突发奇想:将传统的醒狮加以改造,在狮脚下加上竹竿,让舞者持竹竿舞动狮子,舞起来可能会好看!他回到武馆马上扎了一个头尾各有一支竹竿的狮子,并组织几个馆员舞起来。果然,人们被这种新颖、奇特的狮舞吸引住,纷纷拍手叫好。从此,高脚狮子舞就在电城一带流传开了。 据介绍,高脚狮承传了南狮的制作工艺,体积比南狮小三分之一,长约2米,重16公斤,小巧玲珑,造型精致,与南狮最大的不同处是有4只脚。狮头狮尾用挑杆支撑,由两个人同时操作表演。高脚狮子舞集南狮舞、龙舞的舞技于一身,原始粗犷,刚劲有力。表演时,彩旗开道造势,狮子在狮引的引领下,随着挑杆的舞动上下翻滚,奔腾跳跃,表现出狮子的各种神态,形象逼真生动。高脚狮子舞的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表演节奏强烈,具有阳刚之气。以打击乐伴奏,有大鼓,大、中锣,大、中、小钹,由司鼓指挥,跟随演员的动作变化和位置变化而变换节奏。其特点是人狮共舞,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 据了解,高脚狮子舞已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正着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毫不夸张地说,楼阁村民和他们的高脚狮子舞都是骄傲的。之所以值得骄傲,是因为他们和他们的高脚狮子舞曾多次应邀参加广东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的街路巡游,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民间艺术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被省民间艺术专家称为 “民俗一奇葩”,热烈奔放的精彩表演格外引人注目,外国友人亲切地称之为“中国高脚波斯猫”。 麒麟舞:崇尚科学种田科学耕海 麒麟舞,明末清初形成和流传于我市电白县电城镇楼阁村,又称“麒麟出洞”、“麒麟献瑞”和“麒麟送子”。其中,“麒麟献瑞”表现麒麟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麒麟送子”表现麒麟给人们送来小状元,送来知识,使民间五谷丰登;“麒麟出洞”是全省麒麟舞独一无二的表演形式,以幽默谐趣、古朴独特的风格,表现土地公、笑佛、猴子三星把麒麟从深洞引出人间,消除灾难,带来和谐与吉祥。 千百年来,人们都视麒麟为吉祥之物,因此,舞麒麟是楼阁村民寄托良愿的最好载体。每年春节前后或当地民间重大喜庆节日,村民们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兴高采烈地热舞,祈求避邪消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栩栩如生的麒麟舞,以鼓乐伴奏,使用禾谷、鲤鱼等道具,服饰也很有考究,麒麟用竹篾编出形架,蒙上布,加以彩绘,而土地公、猴子面具以纸糊制,状元则带官帽、穿官服。 村民们舞麒麟舞出了许多荣誉。1986年,楼阁村表演的麒麟舞参加茂名市首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获挖掘整理三等奖;2001年参加广东省首届麒麟文化节大赛获金奖;2002年分别获全国民间艺术大赛和广东省首届民间舞蹈大赛银奖;2003 年获全国首届麒麟舞大赛铜奖;2006年,参加了“金秋十月·文化茂名——茂名文化特色文化活动月”的特色文化艺术巡游和开幕式文艺演出,同年赴广州参加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泛珠三角旅游推介之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采访中记者得知,麒麟舞已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正在申请加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令人鼓舞的荣誉使得村民们的荣誉感大为增强,也加强了这个海边渔村同外界的联系和沟通。2007年,马来西亚一民间舞狮队慕名而来,在村中学习观摩了7天,村民们和大马习武人虚心交流经验,送别时还热心地赠给客人两个崭新的麒麟头造型,让本土的民间文化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麒麟舞也经过几度创新,过去的麒麟舞主要表演内容为辟邪消灾、平安吉祥、风调雨顺,故事带有强烈的寓言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往舞蹈里增加了“博士”的角色,从“状元”到“博士”的角色转换,使观众对舞蹈的内涵有了更为直观清晰的理解。“‘状元’和‘博士’都是知识学问的象征,但‘博士’更为注重的是研究科学,我们农村也需要科学知识,科学种田,科学耕海,带动农民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新中国成立后,麒麟舞的第一代传承人 谢胜荣自豪地告诉记者,师傅前辈教给他的,没有“博士”这一角色,今天的麒麟舞,既富有鲜明的民俗特色,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文化站长的理想:让楼阁村的舞蹈走出国门 晌午过后的海滩上,热情高涨的乡村演员一丝不苟地习舞,附近村庄的村民急急脚赶来一睹为快。 阳光、沙滩、舶船,海潮、海鸟、岛屿,一切都那么唯美,着力建造的,是一种氛围,或是一种情致。大伙常常来海边练舞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电城镇文化站站长邵叔铿宽厚地点头,他对记者说,这些民间舞蹈本来就与渔家文化融为一体,所以村民们很喜欢隔三差五地来海边潇洒“舞”一回。他爽朗地告诉记者,欣逢建国60周年和建市50周年,记者的来访对他和楼阁村民们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50多岁的邵叔铿这文化站长已当了30多年,曾获广东省文化厅颁发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殊荣。30多年以来,身为一个基层的文化人,他的日常生活与电城的民间文化密不可分,尤与楼阁村的民间舞蹈密不可分,每场演出,无论是表演还是参赛,他都亲临现场辅导、指挥,甚至于连演出的服饰和道具都亲手制作。他说,民间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创新才有生命力,才更符合大众的、时代的审美标准。眼下他正在将《金鳌舞》改编,因为它的演出时间有1个小时,而比较大的赛事所要求的是10分钟以内,所以从故事的结构上,需要比较用心地去浓缩金鳌舞的情节,还有一些传统的音乐、动作、造型等也有待改进,再就是以前跳金鳌舞的都是男人,改编后全部角色都将由女人来演,承担这项演出任务的是电城镇老龄委,预计明年春节前可正式演出。 “我的目标还没有达到。”他一转念又告诉记者,他的梦想,也就是退休前的工作,一是挖掘失传的民间艺术加以再现,二是让楼阁村的舞蹈走出国门,让世人感悟与理解中国广东茂名的岭南文化的丰富蕴涵,以及电白电城这片土地上渔民们良好的生存状态。言至此,记者对他的敬业产生一份深深的敬意。其实,恰切地说,这是眼前这位坚守精神家园、坚持精神立场的基层文化人的理想。 双凤舞:朝阳牡丹相映红 楼阁人视凤凰和百鸟为吉祥物,逢年过节,村民们扎起凤凰沿村舞耍,希望风凰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这就是楼阁村的双凤舞,它表达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八音锣鼓伴奏的双凤舞,服饰真可谓别出心裁:“双凤”分为金凤、银凤,“百鸟”根据各种鸟类的颜色配以服装,穿对襟、打绑腿;“牡丹”穿粉红束腰长裙。舞蹈的道具也颇多,双凤、百鸟主要有头饰和尾饰,由竹篾编织,用布料包蒙,以彩色纸片、人造羽毛装饰而成;牡丹手持两个大红绸扎成的花球。 记者在村民习舞的现场看到,《双凤朝牡丹》有牡丹、金凤(雄凤)、银凤(雌凤)、白鹤、八哥、红画眉、里记鸟、白翅鸽、翠鸟等11个角色。村民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牡丹即为凤引。舞蹈分牡丹引凤、双凤起舞、牡丹和百鸟、双凤朝牡丹、百鸟和唱五个段落。舞台动作以模仿鸟类动作为主,如松毛、伸腿、开屏、交颈等,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味。 《双凤朝牡丹》始于明末清初年间,为 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及欢庆祈神诞和逢年过节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文革期间,《双凤朝 牡丹》被迫停演,到1979年重新挖掘整理演出。1987年和1988年,经过茂名市群众艺术馆悉心整理,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节和’88广东欢乐节;2000年至2006年的大年初一,参加电白县民间艺术大巡游;2006年参加了“金秋十月·文化茂名——茂名文化特色 文化活动月”的特色文化艺术巡游和开幕式文艺演出;同年赴广州参加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泛珠三角旅游推介之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 这正是,楼阁村民舞双凤,朝阳牡丹相映红。 后记:抬头望,碧霄之上,丹霞满目,红彤彤地映照着日暮下的楼阁村。宏阔而壮丽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里的渔民早已远远地告别瘆人的瘟疫之后,移风易俗,崇尚知识,科学种田,科学耕海,在新中国新时代新农村,对美好和谐生活的热切期盼,还有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深情感恩。 乍闭目,脑海里又尽是不歇的渔家舞者跳跃腾挪的身影。 文/记者 柯小瑛 图/本报记者 于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