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09-22期 第第07版版:文化、福彩乐园

阅读名人 感受宁静

一日,我与一位学者谈论人生,言及世情。他说:现代人,生活紧张,物欲膨胀,很多人心烦意乱,怨尤顿生,大千世界纷繁热闹,却寻不到一个清静的去处。殊不知,有一个美妙所在,人人都可以造访,如能沉浸其中,哪怕片刻瞬间,也是莫大享受。这所在,便是阅读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古代名人作品。 不久前,我抽空再阅读陶潜的作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撷一朵秋菊东篱之下,怡心香气中看山气日夕;带一把锄头狭道之间,悠然自得时任溪露沾衣;谱一首诗篇田野之垄,自然流露中不见斧凿之痕。陶潜淡泊明志,心向田园,追求自己本性真实的一面,达到了人生一个至高的境界——静。 拜读陶潜诗文,读出陶潜为人处世,皆率性而作,不违拗,不功利,不“吝情去留”,酒后任去留,不足道也。叹一声“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任而去!宁“种豆南山下”,任“草盛豆苗稀”,唯“但使愿无违”。然“世与我而相违”。于是哀呼“复驾言兮何求?”帝乡与富贵,莫比心中一份愿景,遂甘愿隐去。 阅读名人可感受到名人内心的那份宁静。更可窥视陶潜“归去来兮!” 陶潜为官之时,也曾数任数辞,可见其心中亦有为官之意,但在其位不能谋其政。官场内,尔虞我诈,钻营取巧,叹一声“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有再次辞官归故里,“但使愿无违”。 陶潜之归隐,既因世与其相违,更是“性本爱丘山”。官场浮沉,荣华富贵,过眼云烟而已。散去即不复还。他深知不必“奚惆怅而独悲”,幸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潜在“淤泥”和洁净之间,把积极的入仕与消极的隐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庸和谐的精神人格。 “结庐 在人境 ”,“息 交以绝游”,看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闻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无杂尘的户庭中,忘却喧嚣,陶潜终得宁静。 翻阅千年史册文集,归园的隐士数见不鲜。然而能在人境结庐而不觉车马喧的却凤毛麟角。陶渊明能在人境之中获得宁静,绝非书生一时意气…… 笔者认为:陶渊明的选择见仁见智,但其宁静致远的品格值得敬佩。时下世人并不缺少太多,唯独缺少在心田开垦一块不事稼穑安静的土地。 社会 繁华 毕竟 是人类的进步,而由此派生的喧嚣浮躁又是繁华的副产品。人的智慧应当是从中找到心田宁静。都市似乎为生活的快节奏提供了理所当然的氛围,放眼望去,川流不息的车辆和高耸的大楼簇拥着。现代生活太过喧嚣,奔波在汽笛之中的人们,心中少了几分宁静;现代文明的物欲追求太浓厚,穿梭于市场与市场之间的人们,心中少了一份理智,宁静的心灵与淡泊的心态愈加难得。 七月的骄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裸露的皮肤。夏蝉的鼓噪,机器的轰鸣,人群的喧嚣,偶尔有气无力的微风带来的层层热浪令人心中仅有的凉意蒸发殆尽,当人们并肩接踵地找寻空调凉房的时候,可能忘了老祖宗留下的真理:心静自然凉。 绵延的公路,空旷的原野,达达的马蹄,人们在不知疲倦地奔波。疲惫的眼神,汗浸的行装,足下的老茧,无不透露出生活的艰辛和对远方的无限憧憬。当人们一窝蜂地冲向未知的前方时,那一颗颗不安分的心里丢失了一句古训:宁静以致远。 静,无非是那一座古刹深居幽深之处,只要静,就不怕不得烟火,静是人心中的向往。 静,无非是那一潭碧波,唯有静,才使人心中敬畏,使人遐想。 静,使人成熟;静,使人思考;静,使人明智。 当你安静地面对一本书,你才能阅读其中的真谛;当你安静地面对一弯月,你才能领会它的诗意;当你安静地面对一片海,你才能觉察它的辽阔。 静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是心胸的豁达。阅读名人可以让人变得心静如水,让我们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走出了名利羁绊,卸掉了俗事的纷扰。闻书香,品挚情,浮躁的内心最终得到宁静,能够让我们更加珍爱生命。心静的境界也是一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鼓舞着人们不断进取的心灵。热爱生命,感悟内心的宁静,成功的彼岸就在自己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