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1版版:要闻

下一版>

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日报 第2009-06-21期 第第1版版:要闻

高州打造教育强市促科学发展

上省专线以上人数13年增长了26倍

本报讯 (通讯员 马亮 特约记者 莫晖)素有广东“文教之乡”美誉的高州,改革开放以来,以砸锅卖铁办教育的果敢气概,以敢为人先谋突破的宏大气魄,创造了“小财政办大教育”的奇迹,被誉为“广东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中,该市再次吹响打造教育强市、促进科学发展的号角,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作为基础工程和突破口,谋划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大发展。大思路统筹 大手笔投入 高州市现有中小学生33.5万多人,教职工1.6万多人,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市。一直以来,该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1995年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广东省一级学校15所,茂名市一级学校37所。但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校舍紧缺、设备落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为此,该市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以抓教育为基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出“舞活龙头,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实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并提出要做到 “四个转变”:观念上要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方式方法上要从规模扩展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从重视城区教育向均衡发展转变,在确保可持续发展方面要从重视高中教育向同时重视初中、小学教育转变。落实“三项保障”:营造良好的科学发展氛围,提供观念保障;建立健全各项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加强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供队伍保障。努力实现 “五个创新”:创新方法,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创新途径,努力实现均衡发展;创新机制,加快“普高”步伐;创新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理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按照这一思路,该市近期将投入近2亿元重点办好“四件大事”。 一是投资1亿元搬迁高州二中,将高州二中从旧城区迁至山美区。二是投资8000万元整合高州五中和高州三中资源。三是在高州二中新校区同时新建一所与高州中学初中校区档次和规模相当的优质初中学校。四是投资1000万元完成南湖塘小学扩建工程。将该学校定名为高州市第二小学,并将其打造成与一小、附一小档次和规模相当的优质城区学校,增加城区小学优质学位,并使城区优质小学布局更加合理。 实施教研“扶贫”促进均衡发展 质量一直是高州教育品牌中最精彩的一笔。1995年,高州成为全省高考上省专线以上人数超过500人的唯一县(市);2008年,该市上省专线以上人数达13761人,13年增长了26倍。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该市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大教研力度,推进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完善教研新机制。成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建立了 “教研室——学校——年级——科组——教师”的直线教研管理模式,形成市、镇、校三级教研网络。健全教育科研制度,首次编制了《高州市中小学教学教研工作指南》,完善了《课堂教学十条要求》《高州市教育局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高州市教育局关于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决定》制度。二是落实教研新举措。首先是实施层级培训,促进教员提高水平。派出12名教研员参加省级教研培训,由接受过省市级培训的教研员培训各学校的科组长、备科组长、骨干教师,然后由学校科组长培训科任教师。其次是深入城乡调研,促进课堂教学优化。去年9月份以来,教研室12个学科的教研员分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深入15所高中、20多所初中和10 个镇中心学校和面上小学进行听课和视导,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再次是实施教研“扶贫”,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建立了“送课下乡”的教研“扶贫”机制,要求优质学校扶持薄弱学校,本学期“送课下乡”10多人次,有效推进了薄弱学校的新课改活动。最后是开展教学教研评比,促使教员参与教研。今年4月份,组织了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另外还开展了教师下水快速作文比赛、政治小论文比赛等,进一步提高了教员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三是营造教研新格局。该市结合实际,坚持“植根基层、服务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原则,努力营造教研新格局。首先是实施“校校有项目,人人有课题”活动。要求教研室成员率先承担一项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各学校各学科教师要选好校本教研的实验点。2008年全市申报并通过审批立项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4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8项,茂名市级课题10项。其次是鼓励学校广泛开展非正式的教研活动,追求教研工作的家常性和开放性,打破时间、地点、空间的界限,做到教研在平时,教研在每天,教研在每个角落;突破会议教研的形式限制,开展“办公室教研”、“宿舍教研”、“家庭教研”等;开展“游击式”的观摩优秀课例光盘的活动,随时观看、研讨优秀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