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20-10-26期 第09版:茂闻·城乡

记者走进化州文楼白梅书院

  

图一、远眺白梅书院。 茂名晚报记者李光耀摄
图二、“忠孝廉节”古老牌悬于中门二厅。 茂名晚报记者李光耀摄
  茂名晚报讯记者李光耀通讯员曾群芳 在我市,与“书房”二字有关的村,记者能数出几条,如较有名的公馆镇的“书房岭村”,坡心镇的“书房村”,中垌镇的“书房坡村”,霞洞镇的“书房仔村”,泗水镇的“书房村”等。而既有名又有“书房”实物存在的可能就是位于化州文楼那播的书房咀村了,它有一座存在了约220年的白梅书院。近日,记者走进白梅书院。
  书院开有中东西三门
  白梅书院,位于化州市文楼镇那播白梅圩南隅的书房咀村,记者从文楼镇政府驱车12公里即到达。
  记者从公路上下来约60米即到书院的西门。在村干部吴庆才的带领下,我们没有从西门进去,而是沿村道往前面走。一拐过墙角,一口半月形被村民叫风水池塘即现眼前,白梅书院正门前建有半月形风水池塘,一堵城墙沿池塘的直边而建,左右可见有碉堡型的炮楼,正对风水塘中间一门是正门。
  白梅书院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当地吴氏四世孙吴宝廷所建,座北向南。据吴氏族谱记载,吴宝廷自幼聪明好学,能文善武,且有大功于国家,被封为奉政大夫,官居五品。“大夫第”由朝廷拨款兴建。书房咀白梅书院就是在“大夫第”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是我市境内为数不多的集耕读、教化、防御为一体的大型古城和书院。白梅书院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就一直是书房咀村吴氏家族生活、读书的地方。也是附近村民启蒙教育开始的地方。
  吴庆才介绍说,书院开有三门,是中门、东门、西门,分别命名为“大夫第”“参军第”“武德第”。旧时三个门是挂有牌匾的,而中门“大夫第”还有一副对联“皇恩隆笔铁春意满南天”,现牌匾对联已不知所踪。书院内正中为吴氏家族祠堂,硬山顶,博古脊,面阔三间,深三进。
  书院为方形结构,占地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由城墙、书房、炮楼、居室构成。城墙用青砖砌筑,建有炮楼9座,各炮楼回廊贯通。书院居室面积占总面积的58%,居屋分头座、二座、三座,东西各设100多平方米晒谷场一个。东侧边建有书院80多平方米,二层是学生的课堂,供学子学习之用。
  据记载,中门“大夫第”牌是清朝皇帝所赐。记者走进该门后,见到二厅悬挂着一块“忠孝廉节”古老牌匾。这是一块原装古牌匾,字体苍劲有力。而其下面承托的门叶部分在文革中遭破坏,于上世纪90年代重做的,与老牌匾有色调上明显有别。
  书院成当年革命活动据点
  当年书院的建设发展,反映了文楼当时尊师重教、崇尚读书以及热心社会公益的良好社会风气。“忠孝廉节”的理念更是培育出一批仁人志士。清朝末期以来,文楼镇就涌现出了如赵仲栋、黎允武、黎济武等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他们救国救亡血洒疆场,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者从书院内悬挂的有关简介中可知,书房咀白梅书院于1945年至1950年为粤桂边纵队一支队的革命活动据点。粤桂边纵队第一支队的骨干成员黎允武、黎济武、谭振海、黎济武以及庞志聪、陈侨、刘飞龙、凌雄、刘绍汉等地下党员和粤桂边纵队队员常聚于书房咀白梅书院宣传革命思想,探讨和制定革命行动。
  “探秘”完书院建筑部分,记者沿着西侧城墙往后走,只见后面还有一些泥砖房,有部分房屋还算完整,有些是瓦面已倒塌。据介绍,其中有个别房子是清末建的,而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泥砖房。这些泥砖房至今还保存着这个状态,已是很不错。再往后走,已到了原来北侧城墙基线,目前还可以看到一些三合土结合河卵石作为基础的痕迹,而炮楼等建筑约在1958-1959年间被毁。
  书院加大了保护力度
  据介绍,自2009年以来,书房咀村及吴氏族人加大了对白梅书院的保护力度。近年经村民选举成立白梅书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白梅书院的保护维修日常管理工作。下一步的保护修复规划图已制出,将对书院逐步进行修复,有效保护白梅书院有周边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记者采访结束出到村外时,往回望,白梅书院离罗江与白梅河交汇处三百多米,沿河有良田千顷,现在正是水稻成熟金黄时,景致特佳。可以想像,200年前两江会合处建有码头,沟通水陆两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书院择此地而建,是何等的宏伟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