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20-10-17期 第04版:茂闻·关注

英雄无言写忠诚——93岁老党员陈喜初的故事系列报道之四

回乡再辟“战场”种荔植蕉兴村

  • 陈喜初老人讲述回乡后的工作生活。<br>
  • 陈老生活简朴,卧室里摆放着老式衣柜。<br>
  •   陈喜初二儿子陈广庆向记者说起父亲回乡后的生活。<br>

  “从70多年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为革命、为人民的决心!”这是10月14日记者在高州市曹江镇堂阁村采访陈喜初时,这位深藏功名70载的老英雄发自肺腑的一句话。
  这或许就是陈喜初的入党“初心”吧。端坐在家中沙发上的他,身板挺直,眼神坚毅,言语铿锵,一点也没有93岁高龄垂垂老矣的暮气,反而隐隐显露出一种军人本色、一股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
响应号召回家乡保境安民促生产
  1960年是党中央发出“上山下乡”号召的第6个年头,已从部队转业到西南油气田工作多年的陈喜初,获悉单位要精简部分人员支持“上山下乡”搞农业生产,便悄悄作好了回乡的准备。他早有服务家乡建设家乡守护家乡的心愿。家乡是他的根,他要让这根扎得更深更固。
  陈喜初果然得偿所愿。当年11月,一个秋意浓浓的日子,他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回到了曹江公社堂阁大队。“我是党员干部,党安排我回乡带领群众搞好生产,我完全服从。”陈老真诚地对记者说。
  陈老称,回乡之后,他没有向乡亲及当地政府提起过在部队立功获奖当过战斗英雄的事迹,“那些都是一个党员、一名军人为革命为人民应该做的贡献。”他轻描淡写地说。但他当过兵打过仗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回乡次年,他开始在堂阁大队担任治保主任一职,负责辖区内日常的治安保卫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保境安民促生产”。
  对于这份工作,陈喜初是尽职尽责的,在他任内的10余年时间里,堂阁大队一带的治安环境有口皆碑。“对战斗、对工作,父亲是‘严’的,而对群众、对乡亲,父亲却是‘善’的。”陈老的小儿子陈广林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
  当年堂阁大队一名女社员,常因私事缺勤不参加集体劳动。生产队开会对她进行“批判”时,有两名社员撸起袖子上前欲打她。陈喜初见状忙上前制止,说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宜于思想教育,不能暴力对待,“都是社员,都是乡亲,有错,改了就好。”极平常而又极暖心的一句话,令众人为之动容。该女社员更是深受感动,从此一改前非,变得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了。直到现在,其儿子每次见到陈老,都还主动上前握手道谢。
为集体甘于付出为乡亲乐做好事
  陈广庆是陈老的二儿子。虽然对于父亲在战争年代的辉煌经历他知之不多,但对于父亲回乡后所做过的事情,他从乡亲们的口中还是知道不少的。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有太多的优点了,其中一点就是:热心为集体,好心待乡亲。
  陈喜初回乡担任大队干部的时期,正是实行集体生产、集体经济的时期。大队成立了一个专业队,经营有林场、茶场、蚕茧、畜牧等种植、养殖业,经济效益一般。一直心系集体利益的陈喜初,心中便萌发了到专业队去大干一番的念头。而且,他也觉得自己在大队干部的位置上待得太久,会影响到年轻干部的发展。于是,1973年年底,他主动“让贤”,不再担任大队干部,而是转到了专业队茶场,干起了种茶、管茶、采茶、制茶、售茶等工作,参加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劳动,参与真真正正的集体经济活动,带领社员“大干苦干加巧干”,很快就提升了茶场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并当上了茶场场长。
  在茶场干了两三年后,陈喜初又回到了自家所在的旺岭二队任生产队长,“他要带领全队社员种好粮食、搞好生产、充实集体、支援国家。”陈广庆说,他父亲每天准时吹响出工哨,合理安排社员的劳动任务,带头下田地干活,率先上山坡劳作,不知疲倦。等到收工了,他却留在最后,左瞅瞅、右瞧瞧,检查没有什么差错才离开,“还像当年打仗一样,冲锋在前,掩护在后。”
  为了激励青年人热爱劳动,也为了充实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力,更为了“用好心”“做好事”,陈喜初默默而快乐地当起了“月老”牵起了“红绳”,成功撮合了多对青年男女成就美满姻缘。村中一名男青年小谢,家庭条件差难以找到对象,因此情绪低落,影响了劳动积极性。陈喜初便想了个办法,利用生产队长的“权力”,多次将小谢与村中另一名女青年安排在一起干活,不久两人就好上了,从此劳动热情高涨,常出色完成任务,次年终成眷属。
带领群众搞经济种荔植蕉兴乡村
  陈喜初当年从军曾随部队驻扎在广州增城一带,当地种植有一些荔枝树,挂果累累。没见过荔枝树的他甚为好奇,一打听才知这树种下后,只需稍加管理,即可年年结果,年年有收入,比种水稻番薯玉米之类强多了。自此陈喜初就有了一个“荔枝梦”。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都分到了一些田地和山地。看准时机的陈喜初马上想到了种植荔枝,于是托人购买并带回了35株荔枝树苗,除了3株损坏之外,其余32株小苗被他精心栽种在山坡上。在给小苗淋水定根时,一名村民路过看见了,对他泼冷水说:“你种荔枝,我没种,但你可能没有荔枝,而我却可能有。”陈喜初问何故。该村民说,土地承包期为30年,“30年后,荔枝树可能分给了我或其他人,而你可能一无所有了。”陈喜初笑笑,“我是党员,我相信共产党。”他分析说,30年后,即使土地再调整,政府也会优先考虑原种植户的,最起码也会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我们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一席话,说得该村民频频点头,此后也主动买回了一批荔枝树苗种植。
  在陈喜初的带头作用下,不少农户也开始种起了荔枝。其时生产大队已改称管理区,堂阁管理区因势利导,号召每位干部至少要带头种植荔枝树7棵。陈喜初再接再厉,一人种下了200多棵荔枝树,随后又带领家人将荔枝树扩种至600多棵。由此,短短两三年时间,全管理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荔枝。
  而几乎在同期,陈喜初又率先在村中种起了香蕉。其时曹江帅堂等地的香蕉已颇有名气,他了解到香蕉也是一种很不错的经济作物,便让儿子从10多公里外的亲戚家带回6株香蕉苗试种,并带动一户邻居也购苗种植。不久蕉树长成,开蕾挂果,最后卖出了好价钱。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堂阁管理区的群众就兴起了种植香蕉的热潮,种植面积一度逾300亩。而初期,陈喜初为了带动大家种植,竟免费让群众到自家香蕉地挖取蕉苗,以至于母树大受损害。当年香蕉收成,其他人家都是盈利的,只有陈喜初一家是亏本的。村民们甚觉过意不去。陈喜初却笑着说:“我一家受损失,我不心疼;你们大家有收益,我就心安!”说得大伙儿心里暖暖的,眼里却是湿湿的。
记者手记
  “近30多年来,堂阁村主要以荔枝、香蕉两大经济作物为主,群众得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乡村也因此得以发展振兴。”堂阁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永祥告诉记者,“这都得益于陈喜初的带头作用。”据悉,单单荔枝一项,目前堂阁村境内就有近3000亩。
  记者看到,今日的堂阁村,水泥硬底化村道纵横交错,道旁山地荔枝树茂盛,坡地香蕉树茁壮;绿树掩映间,村庄错落,楼房隐约,宁静和谐;村中有灯光球场,文娱中心,大型戏台,办公楼、阅览室,以及在建中的老人活动中心……村民致富、村庄振兴已成为现实。而陈喜初的“初心”仍永不改变。
  向陈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