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7-18期 第15版:小东江

总记着家乡的鸭汤煮籺

  

□陈华
  当一种美食成为一种乡愁的时候,这种食物已经不再是一种美物,它已经代表了一方水土的人情风俗,代表了一方水土的人文情怀。正如我的家乡——根子的鸭汤煮籺。
  鸭汤煮籺,在我的家乡并不是人人都会做,但人人都爱吃,并且都喜欢蹭吃。我村至今依然保留着“一家做,全村吃”的习俗。记得小时候,鸭汤煮籺并不常做,它只是在逢年过节或喜逢好事的时候,大家难得聚在一起时才会做这种美食。那会儿,谁家做,谁家就会在几天前奔走相告。“后天做煮籺,来我家吃哈!”简洁的招呼,质朴的情感,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也无需过多繁杂的准备,一场简单而热闹的“美宴”就这么开始了。
  头天傍晚,主人家便会从米缸取出自家耕种收割的香糯仔或大糯米,浸泡两三个钟直到米柔软再捞上来凉放,第二天一大早,便拿到碾米店碾粉。这只是第一道工序,接下来才真的是考究手功。将一部分米粉,用沸腾的开水冲成糊浆和粉,然后放进锅里煮,熟后,再取出和生粉反复搓,搓到手酸麻痹所有的米粉变得柔软,散发出一种淡淡的米香。馅料更是考究,韭菜,白萝卜,全是自己种的。将它们切碎和着肉轻炒,但火不能过猛,要将所有的汁水刚刚收住,再加上些刚刚干炒出锅的脆脆的花生,薄薄的柔软的馅皮包住新鲜多汁又香又脆的馅,放进滚滚的鲜美的鸭汤里一煮,那个香味,那个馋劲,就像上了瘾一样,真的让人无法拒绝!
  左邻右舍,闻“香”而来,聚在一起。蹲着的,站着的,坐着的……你一碗,我一碗,家长里短,谈笑风生,不亦乐乎!邻里之情,就这样被这缕缕的香味熏陶得既浓郁香醇又持久不散。
  后来慢慢的,大家开始不局限于逢年过节或大喜时做煮籺吃了。记得有一次,刮台风下大雨,我们停课不用去上学,这时候,电也停了,外面风声更狂躁,雨水猛烈地拍打着窗,令我们忐忑不安。正担心台风随时会把我们刮走的时候,奶奶拿出了一筛米粉对我们说:“难得今天这么有空,你们几姐妹来帮帮忙,我们弄煮籺吃!”“哗,好呀!”我们一骨碌的从椅子上窜了下来!奶奶赶着我们,我们催着妈妈,妈妈又嚷着爸爸,我们七嘴八舌、手忙脚乱,擂粉的擂粉,弄馅的弄馅,烧火的烧火……“恐惧”也不知什么时候随着台风一下子吹到了爪哇岛去了。邻里乡亲知道后,也打着伞过来一道吃。从此以后,每到刮台风的时候,我就想吃煮籺。因为,那个风雨交加的傍晚,乡亲们围着烛光在大圆桌旁,一边吃煮籺一边漫无边际地说笑着的温馨场面,一辈子也忘不了!
  再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馅皮,对馅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色、香、味,样样精美。吃煮籺不再是一件难事,做煮籺也不必非等遇上特别的日子,大家想吃就做,做不了就买。
  我们常光顾的那家老字号煮籺店,也跟着大家吃的节奏,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美食节目,成为了闻名遐迩、家喻户晓的专业煮籺店。每天总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店里,吧啦吧啦的吃着煮籺,露着满意的笑容。或许,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故事。也曾在某一个节日里,在某一个树荫底下,大家捧着一碗煮籺说古论今、谈笑风生;也曾在家里的某一个重大的日子里,全家吃着煮籺,其乐融融,无比温馨。
  现在,鸭汤煮籺,对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还是一种深深的企盼——对家乡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日益美好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