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9-03-11期 第15版:小东江

读书不觉已春深

  

■吴菡
  近日妇联打来电话,说我的家庭获得茂名“十大优秀书香之家”,这个荣誉是值得珍惜的。
  记得20年前,在一次作家下基层采风时,有位老作家说的一句话对我影响至深——要在老花之前,把自己想读的书尽量读完。至今,我已老花,却没有把自己想读的书读完,可见时间的残酷。
  喜欢读书从小学开始。中专文化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到电台搞技术,在家里我总是看到他坐在书桌前看书或者修理电器。我们姐弟从小耳濡目染,也常在父亲的书橱浏览。读幼儿园时父亲给我们订阅了《东方少年》《儿童文学》《连环画》等儿童读物,至初中我常常和同伴去少年宫借书,那时借书不像现在可以在书架前浏览翻阅,你只能从小窗口要一本手抄的图书目录,看书名借书。记得有一次借来一本日本推理小说,看得晚上净发恶梦,开着灯坐到天亮。被母亲发现后,再不准去借书看。到高中,父亲帮我办了一个茂名市图书馆的借书证,从河东到河西,那时只有一条路,而且必须经过永久桥,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中午就骑着自行车去,每次只能借两本,好像还没挑好要借的书,就要赶回去,因为天快黑了。其实那时的图书馆藏书是很少的,似乎也没多少自己想借的书。至今难忘的是我一位同学的家里,她父亲的藏书多到令你眼花缭乱,客厅四面墙是书,桌子地板是书,放暑假时,她偷偷借我一套《飘》,上中下册,只能看三天就要还,她说怕她父亲发现,父亲的书是不外借的。那时我就想等我以后有钱了,我要买很多很多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追过梁羽生古龙金庸,也追过琼瑶亦舒龙应台。上世纪90年代初,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为了买一本想看的书,很费周折。先是到火车站排队买票,终于坐上车晃上将近一天才到广州,饭都吃不上,直奔书店,买到书后,坐下半夜的车回,回到家已是第二天中午。记得1993年,《白鹿原》出版,一书难求,花了45元从书贩手中高价购得,边看边暗喜。文友问有没有这本书,都不敢说有,因为怕问借时不好拒绝。想起来这书比现在出版的还贵一倍。为了买一本《哈扎尔辞典》,写信托北京的文友千山万水的寄来。老同学从南京兜转几个城市回来送我一本皱巴巴的《廊桥遗梦》,我请她吃了一顿西餐,用掉我三分之一的工资。那本薄薄的小说我看了三遍。佛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爱情让我泪透纸背。可惜,这本留有我泪痕的小说被转借几人后下落不明。我从此不再借书给别人。想起来尽管那时生活简单、交通不便,但是我却很怀念那纯真的旧时光,那时的境况就像木心的诗里写的: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多么让人留恋的青春岁月,我的阅读岁月。如今有了网络,什么都进入了“闪”时代。买书看书渠道多了,手指一动,明天就到。我偶尔也看电子书,但少了熟悉的书香,还是有点不习惯。
  多少年过去了,到图书馆借阅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并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我像我的父亲一样,在孩子2岁时,就购买和订阅儿童书籍给他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迷上了中国历史和经济哲学,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在他读书的大学里,他对经济的一些思考获得任课教授的肯定和赞许。的确,由于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使他在课余时间经常泡在图书馆,也会像我们这代人把生活费省下买书。有时为了买一本外文书要和书店预约等一个多月,坐几十个站的地铁。当书来的那一刻,他美好的心情我总是记得,像我年轻时一样,如同等待自己远方一个睿智的朋友。
  林清玄说人生最美是清欢。这清欢必与书相伴。一日里,无论早上还是夜晚,“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这样的时光清欢而美好。
  而书籍也给我带来知识的累积和无穷的创作能量。那些成长的磨砺、奋斗的汗水,都将化作你的底气和格局,累积成你向上攀登的阶梯,支撑着你看到更高处的风景。
  电影《无问西东》,富家子沈光耀跪在母亲面前背诵家训,其中有一条:“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可见,无论贫富,读书在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
  父亲说:“无论任何人,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里的书。”读进脑里的书,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航标。你想走向哪里,书会告诉你答案。因此,读书学习是一生要做的修为,是每一个人通向广阔世界最好的路。新的一年,我已在最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