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8-11-07期 第22版:悦读

《这个时代的审美》:

文化名人的时代审美

  马未都、邬君梅、陆川、叶蓓、六神磊磊、姬十三,这些来自文化、演艺、艺术等领域的精英、佼佼者,面对主持人李蕾的“审美”拷问,又作何回答呢?《这个时代的审美》出版,该书整理编写自点击量突破2000万的同名纪录片,收录了十三位当前大众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的对谈,他们立足当下时代,又将目光聚焦在从前与以后,述说着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审美思索。
  美与时代的独特见解
  作为同名纪录片的精华版读物,该书旨在重新定义具有力度的时代精神及审美风范。主持人李蕾围绕“时代变迁下的多元化审美态度”“审美的养成”“重新定义时代与审美,不是纯精神层面,还有技术层面”“反对对网红脸的盲目追风”等话题,与十三位文化、演艺、艺术等领域中的佼佼者对谈。
  文化学者马未都将大众审美分成通俗的四个层次;摄影师肖全用镜头捕捉杨丽萍和三毛的高级美感;陆川谈论一个导演的审美与电影气质之间的关联;六神磊磊解析金庸小说及唐诗中的美学;姬十三回忆为了让科学走进大众审美而做出的努力;陈焕然从医美行业的角度分析审美标准和趋势;梅派第三代男旦传承人胡文阁赏析京剧的艺术之美……
  书中,李蕾与邬君梅有一场直击主题的对话。在邬君梅眼里,万物被创造,都灌入了生命,“要它存在,就有它的美”。她直率坦诚,呈现了一个别样却真实的邬君梅。
  是忧伤之作,也是心爱之书
  作者李蕾曾是主持人,现在是一名声优培训师。她曾任主持人,曾获“金话筒”奖提名、年度媒体新锐人物奖。如今,她致力于关注当下人们对美的捕捉与思考。
  李蕾表示,这是忧伤之作,也是她的心爱之书。十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独一无二的、对审美有发言权的人,身后的故事并非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视频能展现,因而她选择了文字。她坦承:“我爱这本书,因为我和书中每个人的想法都被尽情披露了。我们敢有自己的议论和见解,这些想法可能极为抽象,不接地气,也不怕出现争议。一旦人决定说真话,谁还顾得上是不是接地气呢?这正是我对他们怀有感情的原因。”
  精彩书摘1
  陆川:导演审美决定电影气质
  导演的审美与电影气质之间,差不多可画等号。
  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藏不住导演的心。将导演的所有工作抽象化后,就会发现,他每天其实只做一件事情——判断。因为从演员的选择、场景的调度,到服装、剧本、剪辑等事项的决策者都是导演,而其中的每个决策都会影响电影的气质。最终,这些决策视觉化地汇聚成一部电影,形成一个大的审美方向。它既是导演内心的一种影射,也可能让导演更清晰地看到这个东西。
  每个导演对演员的选择和判断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都能代表他在那个阶段的一个审美。比方说,因为我对姜文和他的电影一直很着迷,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看到宁静迷人的笑容,对那份少年们都无法抗拒的魅力印象颇深。所以当年筹拍《寻枪》时我就想,什么样的一张脸能够让姜文饰演的马山,久久不能忘怀呢?然后我就想到了宁静。
  能够生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件幸事。你可以在这个巨大的磨盘里亲身经历那种被撕裂的感觉,先是被追捧,接着被践踏和侮辱,然后又被追捧。当你经历过这些东西,就会对自身的命运,整体上有更深入的了解。
  精彩书摘2
  马未都:大众审美的四个层次
  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最重要的信号是通过文化传递的。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将大众审美分成通俗的四个层次,而非谈论中国美学论。你要是清楚了,就会知道自己站在哪个位置上,然后你的要求就会不一样。你在四层审美之中,但不能跨界要求别人。
  第一层是艳俗,即广泛的审美,这个广泛的审美不仅适用于东方,西方也一样。比如好莱坞大片就归为艳俗的审美,因大部分人都能接受。
  第二层是含蓄,简单来说,就是最多让你看见七分,有三分藏着。中国人对含蓄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唐诗宋词这种表达,李清照、李白、苏轼的诗词都具有含蓄的力量,他们的表达技巧都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且不受时空的局限。
  但很多文人都希望把自己的东西做到极致,这就到了第三个层次——矫情。比如毕加索的画作,没人能看得懂,他创造的立体主义的本质,就是不让你看清楚脸是哪一面。这种矫情的表达方式,受众是最小的。
  第四层是病态,是审美的金字塔尖。能不能进入到这个尖上,决定着你能不能在这个社会中释放。比如缠足是极为病态的,今天所有人都不理解,脚被扭曲变成残疾有什么可美的,但中国历史上的大文人,有社会地位的人,都曾无尽地赞美过。又如《红楼梦》中推崇的“男子女性美,女子病态美”,娇袭一身之病的林黛玉,才能达到这种特殊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