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8-09-14期 第19版:最解密

白石为何这样红?

  • ◀齐白石<br>
  • ▲齐白石笔下的和平鸽<br>
  

东京画展改变人生轨迹
  齐白石的知名度何时超越吴昌硕,成为中国画的代表人物?坊间通常认为决定性的事件,是1922年在日本举办的第二次中日联合画展,但事实上这只是齐白石改变人生轨迹的开始,距离取代吴昌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据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师、艺术学美术史学博士陆伟荣撰文介绍,1922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第六版,以“第一回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为题,用近700字的篇幅刊登了这次展览的消息。
  《东京朝日新闻》在评价齐白石的参展作品《桃花坞》时,称其“富于气韵,墨色变化妙不可言……相信可以说乃本次展览的杰作之一。”
  北京画家陈半丁也获得了日本媒体的赞赏,称其作品“雅趣横生,非常出众”,但这一评价在国内长期被有意遮蔽。
  坊间流行的文章,多称齐白石“一战成名”,获取了国际声誉,但陆伟荣认为,这样的认知很可能是一厢情愿,事实并非如此。陆伟荣在文章中写道,1967年,日本的一家叫求龙堂的出版社出版了杉村勇造的《画人齐白石》,从1922年的记述内容来看,多半沿袭《齐白石自述》的内容,比如提到陈师曾劝其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他画了几幅山水和花鸟让陈师曾带到日本等,基本上源自《齐白石自述》的内容,而类似1922年5月6日的《东京朝日新闻》的重要事项却只字未提,也许是根本不知道。
  1972年,日本在新宿伊势丹百货店举办“齐白石展”时发行的画册,由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杉村勇造作序,该画册卷后的齐白石简历,对齐白石1920年至抗日战争这段时期的记载竟然是空白,连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这个重要内容也没有任何表示。
  陆伟荣在他的文章里透露,当年《东京朝日新闻》报道1922年5月的中日联合画展时提及,“上海的画家作品至今尚未到达日本”,这也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何以此次画展没有吴昌硕任何消息的真相。
  据陆伟荣考察日本的相关资料,坊间流传的法国人在东京选了陈师曾和齐白石两人的画,加入巴黎艺术展览会,以及日本人又想把陈师曾、齐白石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摄成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等传言,“目前尚无相关的详细资料可以为证。”
  不过,这并不影响东京画展对齐白石的重要性。齐白石写了一首诗以记录东京画展对他命运的改变:“曾点燕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
  此后,齐白石的日子确实有所改善,他自己在文章中说:“从此以后,我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
  但与吴昌硕相比,齐白石那时仍然处在追赶状态,并未能取而代之。1931年齐白石自订的润格,花卉作品4尺20元,8尺72元,扇面2尺10元,仍只及吴昌硕1922年润格的一半多一点。
  1928年,徐悲鸿邀请66岁的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齐白石写了一首《自嘲》诗:“少年为写山水照,自娱岂欲世人称。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异怪,神鬼使之非人能。最怜一口反万众,使我衰颜满汗淋。”
  此诗是为感激徐悲鸿的赏识而作,诗中用了“一口反万众”这样的句子,表明当时的他,尚未能获得北京艺术界的肯定。
  齐白石渐以花卉用色鲜艳大胆闻名北京,但他的山水画,仍然少有人问津。1931年,他在一本山水册上题字,五味杂陈地提及此事:“吾画山水,时流诽之,故余几绝笔。”这一年,齐白石在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任教,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周肇祥说齐白石的画是野狐参禅,并私下对学生说:“千万不要学齐先生,他的画是骗人的。”
  1931年的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看到齐白石的长处在“有色彩”,徐悲鸿可谓深知其长,一语中的。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齐白石有一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那些雅俗共赏的画作,多数半写实半写意,写实的部分甚似,写意的部分则“不似”。
  事实上,这也是他获得众多声誉的重要原因。
  齐白石写实的部分,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也符合1949年后用现实主义手法刻画工农兵生活的艺术创作主张。齐白石能够栩栩如生地画出虾、蟹、雏鸡、芭蕉、枇杷、白菜等物,即便是普通的工农兵群众,也能够辨识与欣赏,做到了艺术服务工农兵大众、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符合当时的“主旋律”,这或许是他在国内广受追捧的原因。
  而写意的部分,虽然同样是中国画的传统,但又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据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介绍,曾于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任教的捷克画家沃伊捷赫·齐蒂尔,是齐白石画作最早的外国收藏者与推介者之一。
  齐蒂尔于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生活在北京,大约在1927年,齐蒂尔开始收藏齐白石的画作,他将齐白石视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并竭力向同时代的欧洲人传达齐白石的艺术观念。在1928年至1936年间,齐蒂尔筹划了20余场展览,其中一次展览于1930年3月在维也纳展出。此次展览中,齐蒂尔首次将齐白石的绘画介绍到欧洲。展览中包含约30幅齐白石的画作,其中一些是动物题材,如蟹、虾等,其他的则多以各种花卉植物为题材。此外,齐白石典型的山水画也在展览中展示。随后,齐蒂尔在布拉格、伦敦等地相继举办展览,展出了大量齐白石的作品。
  此时,齐白石的作品在东洋,也开始受到关注。1927年,日本外交官须磨弥吉郎被派驻中国后,系统地收藏了中国画,其中齐白石的画作就有70多幅。他称齐白石为“东方的塞尚”,竭力向友人推荐。
  今年的保利春拍,须磨弥吉郎收藏的一册齐白石山水册页亦在其中,上有须磨弥吉郎的题跋:“白石翁画山水最罕而佳也,此册又翁山水中之白眉也”。
  须磨弥吉郎所藏齐白石,曾于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于东京、旧金山多地进行巡回展出。由1960年东京白木屋百货商店展出的“须磨收藏齐白石作品展”画册《白石·Ch’i Pai-shih》中的作品目录来看,当时展出的96件套作品,中堂、条幅类为大宗,其中以花鸟最多、山水次之、人物最少。
  须磨弥吉郎在1960年展览画册的自序和前言中说:“在中国画领域中,我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收藏齐白石的绘画上”。
  须磨弥吉郎对自己与齐白石之间的艺术交往深以为荣,他于1960年写道:“我对他(齐白石)的多次造访至今记忆犹新,他和他的绘画将永远活在我心中。”
西方更易接受齐白石
  1924年,年仅22岁的庞耐和新婚不久的丈夫共同于纽约开设了美国最早的一家经营中国艺术品的画廊:Jan Kleykamp。庞耐女士于上世纪40年代初睹齐白石的《红梅》,深为其艺术感染力打动而购下该画,随后,画廊的收藏方向转向中国书画。上世纪50年代初,她分别在美国多个城市的美术馆举行中国书画展,其中有大量齐白石的精品画作。
  研究齐白石海外收藏的学者龚继遂撰文介绍说,庞耐经营的齐白石作品主要是由画家汪亚尘提供的,汪亚尘先在国内购买齐白石的作品,然后带到美国交给庞耐进行销售,而向美国藏家介绍齐白石的作品风格、美学价值则由另外一位收藏大家王方宇来负责撰写,实际上他们三个人形成了一个经营、销售齐白石作品的“铁三角”。王方宇认为齐白石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他专门出版了用英文介绍齐白石作品的书。
  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研究生院美术史专业教授洪善杓,从战后亚洲文化重新兴起的角度,来看待齐白石画作在亚洲的影响:“纵观中国绘画对近现代韩国画坛的影响,最令人瞩目的应是画家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东亚现代主义开始兴起,作为现代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开始在‘殖民地朝鲜’的书画界被人们所熟知,1945年以后,人们欲突破殖民地文化的日本画风格,人们开始正式吸收和应用齐白石的画风。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为了从抽象美术的影响中解脱出来而发起了彩墨造型运动,从这一时期起,齐白石的画风再一次开始被人们关注和灵活应用。”
  中国美术史学者万青力认为,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法国现代派野兽派都深受东方特别是日本影响。西方人认为中国绘画是表现主义,认为写意画和西方表现主义的画是一样的,所以很容易接受齐白石,他们认为齐白石的画是表现派。因此,齐白石正好符合西方追求的形式,点、线、面、色彩的对比和张力,都可以从齐白石的画中找到共鸣。
  在国际国内的多重影响下,最终,长寿的齐白石在晚年获得巨大的名声,成为了中国画的代表人物,各项荣誉也随之而来。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马明宸撰文记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齐白石转交了一封姓周的湘潭老乡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写信向齐白石致意,齐白石刻两方印送给毛泽东。
  1950年秋,周总理责成有关部门对齐白石居所进行了修葺,齐白石作画相赠表示感谢。
  作家舒云撰文说,1951年4月间,毛泽东派章士钊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丰泽园赏海棠,并共进晚餐。毛泽东和齐白石是湘潭老乡,毛泽东为齐白石敬酒。齐白石拣端砚、歙砚、圆砚各一方送给毛泽东。
  1953年,齐白石获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月7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庆祝白石老人90诞辰。在庆祝会上,还展出了他的绘画、书法和印章。是年,齐白石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主席。
  1954年4月2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故宫博物院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8月份,已经90周岁的齐白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9月,93岁的齐白石辞世,9月22日各界人士为他举行公祭,哀荣备极。
  尽管已经去世六十多年,但齐白石及其作品,仍然像他的绘画色彩一样,红透国内外。(下)(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