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8-03-14期 第19版:最解密

蹈火“桑吉”轮

——东海撞船事故搜救始末

  “我们是党员”
  1月10日下午,泡沫灭火仍没有取得有效进展,正在“德深号”上的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工程监督徐军林接到上级电话,让他组织一个搜救小组做好随时登船搜救的准备。自从事故发生以来,搜救指挥部门始终在考虑登船搜救的行动。
  徐军林心里咯噔一下。他已经在现场参与两天灭火救援,太清楚眼前正在熊熊燃烧的“桑吉”轮是何等凶险。在这样的条件下登船,“赴汤蹈火”不是文学化的形容,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他忽然有些懊悔。1月6日晚上接到任务时,徐军林一家已经准备睡觉了。放下电话,他穿上衣服,打车直奔单位。像以往接到紧急任务一样,他离开家的时候,甚至没和妻儿多说什么。
  但是,没有任何犹豫,徐军林回答:“只要我带头,人是肯定有的,具体哪些人跟我登船,现在还不能确定。”
  徐军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当时给登船搜救小组的人选定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敢不敢去,二是能不能去。
  “敢不敢去”,是登船人员要自告奋勇,自愿报名;“能不能去”,则是登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足够保证任务要求。
  事实上,徐军林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名单:徐震涛,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潜水监督;卢平,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潜水长;冯亚军,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副潜水长。
  “这些人都是有10年至20年工作经验的老潜水员,他们也都和我并肩战斗过很多次,工作的时候彼此都十分了解和默契。”徐军林说。
  而这个名单,只是徐军林心中的理想组合,他没有向任何人透露。登上正在燃烧的“桑吉”轮进行搜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不能替任何人做决定。
  作为现场最大、最先进的救助船,组织登轮的任务一定是由“深潜号”来完成。徐震涛、卢平和冯亚军三个老搭档也正在“深潜号”上参与作业。于是,徐军林从“德深号”转至“深潜号”,向全体船员宣布要组建登轮搜救小组。主动报名的船员很多。徐军林眼眶一热,徐震涛、卢平和冯亚军都在其中。
  四人登船小组,按照最理想的人员配备组建起来。队长徐军林,四人分为两组行动,徐军林和徐震涛一组,卢平和冯亚军一组,一组进入生活舱搜寻人员,一组进入驾驶室寻找黑匣子。每组一人在前方探寻,一人在后方观察周围环境和电子信号。
  这四个人里,除了冯亚军四十出头以外,其余三人年龄都超过五十岁。事实上,徐军林之所以选择几个年龄大的队友登轮,也是基于多方考虑。
  “上去以后,很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这全靠个人的经验来处置。30岁的人体能可能比我们好,但是我们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更丰富。”徐军林说。
  此外,还有一个大家不去说破、但都心里有数的原因,这次任务有很大的危险性,徐军林不忍心让年轻同志上去,“说实在的,我们都50岁了,万一发生意外,也活了半辈子了。”徐军林说。
  因为冯亚军年龄相对小,家里还有一个才五个月大的孩子,对冯亚军是否适合登轮,徐军林还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但是冯亚军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帮徐军林做出了决定。
  考虑到技术经验和配合等方面的问题,徐军林找徐震涛、卢平、冯亚军开了一个小会。会上,他又把可能面临的危险重复了一遍,另外三个人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徐震涛说:“我们是党员!我们不上谁上?”
  这时,大家才意识到,登船搜救小组的四个人,全部是共产党员。没有刻意地选择,也不用像影视剧中一样动员“共产党员跟我上!”最危险的时刻,最危急的任务,四名共产党员主动站了出来。
  完善登船方案
  接下来的两天里,登船救援小组在各方协助下,不断完善着登船方案,同时也在等待着登船的时机。
  整整两天,无论是“桑吉”轮的火势,还是天气、海况,都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登船的可能。
  碰撞发生后,“桑吉”轮一直在燃烧,不时发生爆燃,船体右倾严重。即便是经过了数天的泡沫灭火,“桑吉”轮也几乎是在通体燃烧。泄漏出的凝析油流到海面,燃起一片火海。整个“桑吉”轮上根本没有落脚之处。
  事故海域的风浪也让登船之难势比登天。八九级的海风,四五米高的大浪,即便是稳定性最好的“深潜号”,也一刻不停地摇晃着,最大倾角达到了25度。这样的海况,根本没办法伸出10米长的吊臂,把登船小组送出去。
  更何况,漂在海上的“桑吉”轮,在风大浪急的作用下不断漂移,一周时间里,从最初的事故地点已经向西南方向漂了几十海里。即便是没有火,没有蔓延的毒烟,救援船贸然靠近,也极易再次发生碰撞。
  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登船的机会出现,时间却在一分一秒地无情流逝。“桑吉”轮船员生存的可能也越来越渺茫。
  事后,不少人在被登船搜救小组的英勇感动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明知“桑吉”轮几乎不可能有幸存者了,还值得这么拼命吗?记者也向徐军林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答道:“这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就算只有1%的可能存在幸存者,我们也不会放弃救援。即便这个可能为零,也只有通过登船现场勘查才能确认。”
  根据伊朗方面提供的情况,“桑吉”轮的尾部位置有一个防海盗救生舱,里面备有水和粮食。如果船上有幸存的船员,救生舱是唯一的机会。
  很快,船公司传来了“桑吉”轮船体构造图,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两个登轮路径。
  第一,从“桑吉”轮的右舷登轮,通过主机舱往后一直走到船后方的救生舱,这是造船时根据船结构设计的逃生路线。但是,由于实际登船时“桑吉”轮右舷爆燃严重,根本不具备登轮的条件,这条路线只能放弃。
  第二,从船尾左面登轮。根据船结构图分析,“桑吉”轮船尾有一个逃生孔,是一条几乎直上直下的逃生通道,这个逃生孔可以直接通到救生舱。
  “桑吉”轮上的危险环境,要求登船小组必须头戴面罩、背着氧气瓶、身着防化服。但是,这一套装备上身,在狭窄的逃生通道里很难通过。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搜救幸存者,还想进入逃生通道,这样就必须对防护装备进行删减。”徐军林说。
  他们决定放弃厚重臃肿的防化服,改穿普通的工作服。这样一来,能够随身提供保护的,只有氧气呼吸器了。普通工作服没有什么防护能力,遇到毒烟、高温和随时可能的爆燃,他们的身体几乎要直接接触危险。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安全,登船小组每人配备了一台气体报警器,它能够对有毒和易燃易爆气体的浓度进行监测,并及时报警。
  更多的保护只能靠救援船上的战友们。
  根据登船计划,“东海救117”会停在离“桑吉”轮最近的位置,准备随时用泡沫灭火。“德深号”则把随船救生艇都放下去,潜水员穿好救生衣,准备好救生圈,随时待命。如果“桑吉”轮突然爆燃,登轮人员将跳海求生,这些小艇和救生员会在第一时间救起他们。
  只要天气条件稍微好转,四位勇士将随时登上正被大火包围的“桑吉”轮。
  1月13日早上,撞船事故已经发生一个星期了,天气终于向好转变,持续了一个星期的八九级大风开始减弱。
  不远处的“桑吉”轮,右舷依然在燃烧,那里是油舱的上方,十余万吨的凝析油似乎无穷无尽,但是左后舷位置火势已灭。因为风向的原因,毒烟被吹到船右侧海面,左侧烟雾不大。
  登船的条件终于出现了。而根据天气预报的预测,大概到中午的时候,风向就会改变。事故救援应急指挥部当即决定,利用撞船以来海况和天气最好的几个小时,对“桑吉”轮实施登轮救助。
  “深潜号”驶近“桑吉”轮,以侧舷迎向“桑吉”轮的尾部,随后定位,保持和“桑吉”轮漂流的同向同速。
  准备登船。
  (三)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