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茂名晚报 第2017-10-13期 第04版:纸看茂名

曹章玲:不遗余力专研木偶戏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章玲<br>
  

策划:吴小英文/茂名晚报记者池榕实习记者李君平图/茂名晚报记者柯丽云

  留住人,留住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掌握、擅长某些技能的能工巧匠的口传身授,民族的记忆,文明的脉络,才得以保留和延续——这些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工巧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然而,以人为载体、口传身授的特点是艺随人走,人类的许多珍贵的技艺,也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
  如何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培育文化传承新生力量,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留住人,才能留住艺,留住文化之脉。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记住乡愁——寻访非遗传承人》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寻访,向读者展现在茂名有这么一群民间艺人怀揣一颗安静、朴素的心,坚守着他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使其作品带着灵魂、充满磁力,饱含日晕月华。这群非遗传承人,以自己的信念与执着,挽救、保护、传承着濒临消失的活态文化……
  ——编者
  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有400多年历史,是经广东高州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剧种,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4年,高州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木偶戏,不仅成立了木偶戏剧团,而且还组织木偶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开展拜师授徒活动、培养木偶新人,使高州木偶戏获得大发展。改革开放后,剧团把“木偶腔”改唱“粤曲腔”,将广东音乐、锣鼓、曲牌、唱腔以及表演程式加以移植和发展,使高州木偶得到创新和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高州木偶戏历史悠久,传承模式松散,家传、师传兼而有之,现在能追溯的木偶艺人大约传承了五至七代。这其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团长、高州木偶戏研习所所长曹章玲。她说,木偶戏就像一块历史拼图,如果少了这一块木偶拼图,历史也就少了一部分,所以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早日建好木偶艺术展室,在未来可以让更多外地人通过这个展室一目了然地认识高州木偶、木偶雕刻制作等。
求学路上一波三折
  今年57岁的曹章玲,已经专研木偶戏30多年。说到她,高州几乎无人不晓。在许多人眼里,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传承人”的曹章玲,不是出身于木偶世家就是出身于艺术世家,可是事实上恰好相反,她出身于信宜镇隆镇的一个普通人家中。
  1976年,16岁的曹章玲从镇隆中学毕业时,刚好遇上了信宜木偶剧团来校招人,自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信宜木偶剧团的考试。曹章玲回忆道:当时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不少同学,不过最后只是录取了她一个人。这个跟她平时的刻苦学习和积累分不开。
  信宜木偶剧团是她第一次接触木偶戏的地方,刚开始学习举木偶、练手扦等基本功时,每天晚上睡觉都感觉到双手、侧腰酸痛到睡不着。可是,当她终于习惯酸痛和可以持续举半小时木偶时,信宜剧团却因演出场次少,没办法维持职工工资正常发放而解散了。但这并未使曹章玲放弃学习木偶戏的决心。1980年,湛江木偶剧团得知信宜木偶剧团解散,便前往信宜招人,曹章玲又顺利通过了考试。湛江木偶剧团当时对她承诺:等学习到一定程度后,会把她转为正式职工。可是进入剧团3年后,还没等来转正,剧团因入不敷出而解散了,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曹章玲第一次产生了想要放弃木偶戏的念头。就在她准备做出抉择时,高州木偶戏剧团时任团长亲自到她家中邀请她到剧团工作,她立马答应了。
表演达“人偶合一”境界
  进入高州木偶剧团后,曹章玲师承木偶艺人陈永辉、何文富,既学习木偶戏表演艺术,又学习木偶配唱,很快就掌握了木偶粤剧的演唱和木偶操作表演技巧,成为担纲演员,并在1995年9月起就担任了团长职务。
  当上团长的曹章玲并没有因身份的改变而放弃对木偶戏的学习,而是以老带新,积极传授木偶操作和木偶配唱技术,培养剧团新生力量。作为粤西地区唯一粤剧形式的大型木偶戏表演团体,在挖掘和遗传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被专家誉为独秀的“南国奇葩”。剧团长期活跃在广东、广西和港澳等地区,且于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获得了广大观众喜爱。
  采访当天,曹章玲还亲自表演了一出《梦会太附》的木偶戏。记者发现曹章玲操作的女主角不仅会眨眼睛,还会翘兰花指,就像真人一样有血有肉。其中最让人惊讶的是木偶就像被曹章玲附了身一样,动作、表情都和曹章玲一模一样,让人叹为观止。“高州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曹章玲说,“与其他木偶相比,高州木偶更为灵活,他们的眼睛可以左顾右盼,五个指头也灵动自如。”
  人班戏讲究声、色、艺,观众可以直接看到表演,木偶却没办法看到的,故加入了表演者都化着与自己所操控木偶一样的妆容到前台展示这一环节,这也是木偶戏一个改进的地方。
  表演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是曹章玲已经满头大汗。原来,这些木偶最轻的都有7斤,大点木偶还会达到10斤重,而表演过程中需要一只手举定木偶,另一只手操控木偶,所以十分费力。由于长期举木偶,曹章玲的左手臂明显比右手臂粗,她说:目前剧团没有一个女性举木偶的时间比她举的时间长。
  高州木偶粤剧剧团表演的是杖头木偶。杖头木偶,头部是用实木制作成的;身体是空心的,主要依靠套在衣服里面的棍子支撑起来;木偶双手则靠两边的竹竿操控,故木偶戏里最难的地方就是怎样才能把人的基本功、表情灌输到木偶当中。因此还需要和粤剧表演者一样去练功,排戏也是先排人戏再排木偶戏,所以表演也会比粤剧更辛苦。而且,在一个剧团中会有很多角色,曹章玲每个角色都会演,不过最擅长的还是花旦、夫人的角色。
未来退休不“退伍”
  2008年,曹章玲被评为国家级木偶戏传承人,把高州木偶戏的精湛技艺再次推到世人面前,引起了各地大学、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说到传承方面,她认为目前还是面临不少困难:“由于时代的变化,受娱乐多样化的直接冲击,愿意学习木偶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般小孩子感兴趣想学,但是坚持不久,而且大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木偶戏没什么前途,也不支持孩子们学。另外,剧团表演者平均年龄比较大,如果剧团还是没有招到人才,便会面临一个艺术断层的问题。”但她也欣喜地告诉记者,茂名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了避免木偶戏后继无人的窘境曾组织40班木偶戏到广大乡村义演宣传,而且也发动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曹章玲将教科书上寓意深刻的课文如《狐假虎威》等用木偶戏创新编排成卡通式剧目,这集教育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一体的木偶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木偶粤剧团将粤剧和现代歌曲结合,不断创新。她相信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州木偶戏的未来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因为热爱便会坚持,即使以后退休了也会继续传承木偶戏。曹章玲说。